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旧闻评论
北大胡泳教授应该高兴。辽日某文参评中国新闻奖一事,经他挑头与中国记协“商榷”,终于弄黄了。辽日攫取奖项未遂,悻悻然退去。听闻石扉客讲,某新闻专业群抚额相庆,盛赞记协了得,办了一件好事。石扉客不以为然,再三提醒观众注意该奖的本质。
辽日《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其实是去年底适应舆论需要的一封公开信,它主要认为高校老师、尤其人文科目老师“呲必中国”,抹黑现实云云。在当时的气氛下,这篇檄文被认为是投向高校的“匕首”,至于谁想投、为什么投,这里就“不讲”了。
胡泳反对此文中奖,主要的理据是去政治化的,列举的是别人以为的它在新闻要素上的残缺,对照新闻奖的某条标准,不合规定,应予以“取缔”。胡泳老师讲究谏言策略,火气中又拿捏火候,尽管商榷文被删了一阵子,但现在辽日也没拿到奖。
没给辽日一个奖,到底是因为什么?笼统地说,当然是与此文参评引起的哗然有关。这个“哗然”之所以形成,具体包含两种张力:一是胡泳他们说的“不合规范”,记协颁奖就是自扇耳光;其二是“呲必记协”的,“就应该给辽日奖”,因其与记协本质相符。
也就是说,在阻止辽日拿宣传品获奖上,无论是胡泳的“谆谆教导”,还是想要“谆谆教导”胡泳老师的,都在造势上起到了作用。辽日不应该感谢的,除了胡泳他们,还有石扉客辈。在一个立意是用新闻形式奖掖宣传品的奖项里,此等情境还真是混乱。
将辽日的“呲必中国”在公示后剔除出去,在程序上一定是要给出理由的。至于理由是什么,也许有漏出,也许就此没了声响。不揣冒昧地讲,打发辽日的“理由”一定是技术方面的,比如要素不全(新闻与宣传的纠缠此时有效),甚至是写错参评类别之类。
如果真要探究“呲必中国”在后半程的遭遇,或者去理解记协让它落选的行事逻辑,也许依旧要回到它作为一件宣传品的生命周期中去。表面上看,它受到了自诩的“新闻标准”的节制,实际上,更大的可能的是其宣传性质划定了它的限度,它的枯萎其来有自。
“呲必中国”显然不是事实,但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宣传讲究的关键也不是事实,而是讲究时宜性的材料。在某种情况下,需要这么一个“呲必中国”的靶子,以便宜特定在高校中的计划。即使宣传潮落,那些由靶子引导的东西,其实在高校中落了地。
既然宣传是按需生炮制的,它也会按需静止。辽日在完成宣传任务后,给记协递上这件当时有战力的宣传品,举动相当自然——在记协认证下,将宣传品蒙上新闻标识,不是一直这样做的吗?辽日送评的举动太正常不过了,只是没考虑到封赏宣传品必须待其稳定。
在原本生产—使用—加封的流水线上,宣传品的不稳定性就是它引起了特别的关注。辽日“呲必中国”此前一直好用,在评奖阶段引发了喧哗,将焦点重新凝聚在它之所以成为宣传品的背景上。被重新讨论的不是“靶子”,而是宣传意图成为“靶子”,这就犯了忌。
总之,让“呲必中国”落选,是宣传止损的办法,是舆论导向功能在记协阶段的起效,这就是舆论守卫中的“守土有责”。只是,排除“呲必中国”,并不能抵消“呲必记协”,因为后者深谙宣传与新闻两端,靠“跨界”立足的记协逃不出已然闭环的指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闁哄倻澧楀顔炬媰閿斾勘浠涢柨娑欑煯閹广垺鎷呴弴鐔告毆閻犳劕缍婇。鈺伱圭€n亜鍏婄紒浣靛妺缁变即宕ㄥΟ鑲╂惣妤犵偛鐏濋幉锟犳儍閸℃洝绀嬮悹鍥х墦閻涖儵鏁嶅畝鍐惧殲闁告洖銇樼粭鍌濄亹閹垮嫮纾�闁绘劗鎳撻崵顔芥交濞戞ê寮抽悹鍥烽檮閸庯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