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逍远
我刚来本地工作时,是P书记和L市长搭班子,两个人风格不同,但未出现不和的传闻,而且在新闻报道方面还多有礼让,显得较为融洽。P书记为本地提出了一个城市品牌,L市长则为本地写了一首主题歌。于是有那么几年,在本地的不同地方、不同场合,城市品牌和主题歌都会随处可见,成为本地外宣的两张名片。
后来,两位官员先后因升迁调离本地,也算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他们人是走了,但茶未凉。书记提出的城市品牌还在沿用,市长写的歌曲一直在播放,即便在新书记、新市长相继到任之后,仍旧没有重新命名品牌和谱写歌曲的意思。这就成了P书记和L市长在本地较为明显的执政痕迹,而且得以保存延续。
巧的是,P书记和L市长先后因为违法违纪而落马,成为所谓“贪官污吏”。消息曝出后,本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他们的显在痕迹。城市品牌不能用了,必须马上撤掉,但这绝对是件繁琐的事情。因为P书记在本地主政时,这个城市品牌已经无孔不入,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交通沿线两旁的石头上也刻着,连下水道的井盖上都刻着,还进到各个学校征文,算是实现了全覆盖、零死角。清除这些自然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更大的花费是根据这个品牌已经编好的各种宣传书籍、宣传手册都要作废重印,虽然这不代表之前付出的心血和资金全部付诸东流,但就为换个封面、修改个别文字,就要使花费加倍了。
一系列行动之后,抬头看,大大广告牌上没了那个品牌;低头看,井盖上的刮除痕迹还在残留;回头看,道路两旁的石头早已被粉刷。同样道理,L市长的歌也不会再循环播放了,公众场合不播了,官方宣传网站上的下载链接删除了,已经做好的一些专题片、宣传片必须更换配乐,很多本地干部的手机铃声也换了(只有在彩铃中偶尔还能听到这首歌)……自然也是一番忙碌,用不了多长时间,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就“销声匿迹”了。
这都不过是能够感知的显在痕迹,那些涉及民生大计的项目和关乎发展项目的人际关系是否中断,很多都不得而知了。大家都在刻意回避他们的名字和存在,他们成了那些自我检查材料中必须“划清界限、深刻认识”的反面素材,不光他们的执政痕迹被否定了,连他们整个人(包括执政历程)都否定了。如此一刀切的态度,更像是一种逃避的态度,以对人的直接否定而闪避对其他方面的反思,无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思考和解决贪腐等诸多问题。尤其在现行体制下,主政官员个人对地方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因为个人的沉浮而决定措施的取舍,就罔顾客观事实和常识规律,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此“对人不对事”,究竟于谁有益的呢?
(作者为广播电视台记者。首发公号“不是官话”。纸媒、新媒体或微信公众号转载改编,必须事先征得“不是官话”的授权同意,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