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污鸡汤”?

2015年12月22日10:51  新闻专栏  作者:新闻传播学研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污鸡汤”?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污鸡汤”?

  文/韩中锋

  一些乌鸡汤标题范例:

  《来看看部队男人的床上功夫”》——叠被子!

  《乳头都被你吸破了》——婴儿哺乳!

  《这个半裸的女人,让全世界低头!》 ——歌颂母亲!

  《禽兽大片!限制级》——激萌宠物!

  《各种姿势,速看!》——汽车倒库!

  《女人早上做一次,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健身!

  《女人晚上做一次,醒来瘦一斤》——跳郑多燕!

  最近一篇题为“你妈在朋友圈转过‘标题很污其实内容正常’的鸡汤吗?”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的确,“色情”+“养生”两大中老年人最感兴趣的主题交叠在一块,动辄扯上脐下三寸的标题和不能再正经的文章内容(一般是鸡汤)搭配在一起,无疑是更适合朋友圈传播。

  你的父母是否也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心灵鸡汤?

  中年人的生活阅历相对丰富,思想更为成熟,为什么还会热衷于转发这些已经泛滥的心灵污鸡汤?笔者也想借此机会总结下多年来喝鸡汤沉淀下的感受。

  一、鸡汤为什么还有市场

  微信平台:

  污鸡汤之所以能在朋友圈大肆传播与微信的平台属性有关,微信为社会化关系网络,倡导通过网络拓展人际关系圈,本质上是熟人社交,因此用户转发分享等活动都有让熟人接受的动机,实际上,这也是微信用户进行转发的原始动力。

  而且,微信的传播方式为闭合传播,与微博等开放性社交媒体不同,后者更能够提供海量信息,从而冲淡这些养生类鸡汤。

  另外,腾讯本身就没有足够遏制鸡汤文的意愿,公众号的运营者更是将心灵鸡汤作为其吸粉利器——既可以冲淡营销类公众号的广告成分,避开过度营销带来的弊端,迎合微信官方对广告的抵触情绪,又可以防止或减少读者投诉的可能性。

  "中年鸡汤粉":

  朋友圈用户群中有学生、白领、还有中产阶级的城市中年人,

  而后者之所以热衷于转发污鸡汤之类的陈年老梗是因为接触信息的渠道有限,并不像年轻人那样热衷于逛论坛和贴吧,很多在年轻一代看来食之无味的鸡汤之类的段子,中年人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

  回想鸡汤刚刚流行的那段时间,尚属于治愈系,还没有遭到社会的大举讨伐,那个时候大家对鸡汤文的接受程度比现在要高很多,所以现在的父母对鸡汤文的接受程度可能就相当于我们早些年的时候,这体现了一种滞后性。

  还有一个原因,中年人生活阅历丰富,在阅读鸡汤文的时候能够得到个人体验的验证,他们之所以转发很可能是因为其引起了情感共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鸡汤虽然在年轻一辈中虽然很不屑,但这并不能说“鸡汤 = 肤浅”——鸡汤里面多少还是掺杂一些生活阅历在其中。

  社会快节奏使很多人不能静下心来,往往急功近利,过度依赖心灵鸡汤,渴望能够快速吸收其中的养分。而且,鸡汤文更多的是那些满足了一种“yy小说”式的渴望,读者往往会有智商和境界提升的错觉,它不断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强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信念,给遭受现实打击的人一种心灵慰籍,迎合读者需求。

  最后,很多心灵鸡汤的出处都是演讲稿,通过ppt配合演讲者进行多媒体展示,分享者也有可能听到过这种声情并茂的展示,并被其“感染”,当这种演讲稿被篡改标题之后出现在朋友圈,被改用户分享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不过,这些鸡汤文远算不上精神鸦片:它使得人们暂时从现实压力中解脱出来,精神得到暂时放松,到这里鸡汤文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但是有很多人将鸡汤视为治病良药,并且乐此不疲进行转发,甚至被好友屏蔽掉朋友圈。

  这是因为鸡汤文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抵触,而抵触的原因不外乎“鸡汤文的七宗罪”。

  二、鸡汤文的"七宗罪":

  1. 文章充斥情绪化,削弱读者判断力

  鸡汤文之所以仍有相当市场,源于它与正能量文章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有时两者界限相当模糊,同样一篇文章可能既有鸡汤文的情绪化,又有正能量文章的积极向上,很容易被鸡汤文搞得“踌躇满志”。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如果长期接受这种鸡汤文,就容易被剥夺思考能力。我听到的最多的鸡汤:“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其实这句话没有具体的指向,缺乏可靠的逻辑关系,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是在空对空释放文化雾霾。

  2.夸大意志力作,将技术性问题简化为努力性问题

  鸡汤文却无限夸大自身努力作用的同时,努力弱化成功者其他因素,从而将技术性的问题简化为努力性的问题,认为只要一个人付出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事实上,个人努力至关重要,但是其他因素也是不可或缺。

  3.严重脱离现实,过度传播金钱无用论

  “金钱无用论”是鸡汤文永恒的主题,而鸡汤文有意识地为自己打上“不染世俗”地烙印,将现实社会抽离金钱,代之以“坚守、爱、理想、放下、努力、坚强、宽容、成功”之类温暖的字眼,以奋斗的名义,向读者传输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并强化其与“成功”之间的唯一联系,致使读者扭曲的理解问题。

  4.传播逆向民族主义,打击自信心

  在1992年前后,一篇有关于中日少年《夏令营的较量》的文章被推上风口浪尖,文章将中日两国的小学生进行对比,得出“中必输”的结论,后经证实,该故事为作者极力扭曲的,与客观事实相悖。这样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甚至对中年一代产生了深刻影响和自卑情绪,原因就是他迎合了一部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自卑心理。在那一段时间,也出现了很多“反省”、“自责”之类的鸡汤文章……直到今天,那时候喝下的污鸡汤仍然深刻影响了一部分人,也因此背上了自卑的负面情绪。

  5.歪曲事实,杜撰名人语录

  杜撰名人语录在鸡汤界已成常态,中文互联网上没有准确来源的名人语录早已数不胜数,为了找出合适的语录来支撑鸡汤文说理,鸡汤的炮制者总是能够有针对性的熬出各种鸡汤。比如“我有一个朋友”系列、“禅意故事”。

  并且,针对追求一夜暴富的创业者,鸡汤写手有针对性地充当李嘉诚说、马云语的发言人,甚至乔布斯临终前的遗言,也留下了儿女情长方面的遗憾。

  更有一些名人语录,已经被引入历史考试题,误导了大批学生,比如小布什的:“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这一则消息被证明是天涯网友林楚方于2002年“代拟”的。

  而最近一次大规模捏造的躺枪者是屠呦呦,或许她顶着“诺奖得主”的光环,一些微信营销号也跟着乐此不疲地炮制出相关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屠呦呦的“鸡汤大军”火速占领朋友圈、微博、贴吧、QQ空间等社交平台。其中两个流传最广的版本有“感动力爆棚催人泪下版”:“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还有一个“春暖花开骏马奔驰版”:“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6.存在逻辑缺陷,长于铺张渲染

  鸡汤文的“说教”与其他文章的“说理”不同,鸡汤文有天然的逻辑缺陷,不能证明和支撑文章的结论,而只是靠渲染来包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搪塞给读者。而前面为文章所做的铺垫往往也只是为了认为拔高文章立意,所以乐于接受鸡汤文的,往往偏重于感性,这必然陷入极端虚化现实,走向与现实相悖的极端。

  7.结论先行,为得出结论编造和杜撰论点

  鸡汤文并非不可触碰,但是一定要适可而止,避免被其光鲜亮丽的外表所麻痹,一些小感悟和小总结读之甚爽,但绝不能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更不能为此而捏造论据。

  比如一个经典例子:“华盛顿小的时候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后来主动承认错误,得到了他父亲的原谅。”后来其传记作者坦白是“为了凸显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而虚构的。”这就是鸡汤文的一大特征——用杜撰出来的名人故事向读者传递出成功者必须具备的“诚实”、“勇敢”等国因素,从而与文章大意贴合。

  此外,鸡汤文也被植入商业因素,助推了成功学的泛滥……

  三、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心灵鸡汤

  说得残酷些,鸡汤只能对特定的人。

  “鸡汤只对写鸡汤的人有用”,特定的阶段,特定的案例之下才能够成立,一旦抽象和过度简化为真理就会变成毒鸡汤。

  但是,我们也应该对鸡汤保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能迷失在鸡汤段子手们的“二手世界”里,期望几篇文章带你快速体验人生,也不能因此而排斥让人向上的哲理思辩;既不能仰赖鸡汤成为自己精神支柱,也不能审慎到逢鸡汤必反的程度,那样的话也会陷入一个极端。

  最后,给大家讲个黄鼠狼和鸡的小故事,不知道是不是另外一种鸡汤。

黄鼠狼和鸡的故事黄鼠狼和鸡的故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鸡汤 文章 心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