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李
大学毕业之后,我跑到省城的省委机关报《××日报》做起了记者。一晃5年,其间家父去世后,家母死活不愿来省城生活,青梅竹马的女友在老家考上了公务员。无奈之下,经历半年煎熬,考上了故乡地级市(B市)宣传部的公务员。
虽说B市市委宣传部待遇比《××日报》要低,但是工作不算繁重,而且有公务员的身份,母亲、女友(现已成为妻子)都很满意。
回到老家不到两年,B市市长因年龄原因退休,继任者是A厅副厅长。在《××日报》工作时,A厅是自己的联系口线,副厅长分管的领域正好包括厅办和宣传处。换言之,在此之前,我和未来的市长、曾经的副厅长打了多年交道,相互之间还算得上默契。
平心而论,副厅长是1980年代的名校毕业生,工作能力强、思路、表达能力、执行力、创造力均堪称上乘。在A厅工作期间,厅里大多数重要文件、改革政策出自其手,其中不少属全国首创或独创,中央部委及省里曾多次予以肯定。
副厅长空降B市代理市长,不久后转正。在一次招商引资大会上,我俩在洗手间相遇,遂问何故在此。我以实话相告,他若有所思点头。
招商引资大会后不过两月,便是春节。市长到市委宣传部慰问,专门对周围人说:小李(即本文作者)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思路清晰,在省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是老熟人了,当时就配合得很好。没想到,我们前后脚到了B市。说完还专门拉着我聊了几句,诸如孩子多大了,我母亲生活怎么样,家住哪,有空一起踢个球之类。
在我看来,老熟人见面,聊上几句家常不算什么。但市长前脚刚走,部里一二把手就找我谈话,略带惊恐地责备我,为何不早点说和市长的关系?平时和市长联系得多吗?末了,两位部长还透露,市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缺人,让我早做准备。
从两位部长办公室出来,我哭笑不得。确实,对于市长,我承认是个能吏。但我们之间,仅限于工作交流,谈不上什么深交。
接下来的日子,同事们见我也都礼让三分,以前在媒体行业学来的谦恭全都用不上了(党媒某种意义上论资排辈的现象相对严重,新人端茶递水、打扫卫生的事都没少干)。那段时间,两位部长如有应酬,总会带上我,理由也很充分:小李在省报工作过,外宣上人脉经验都很多。
春节过后,市委组织部正式找我谈话,让我准备下材料,走个竞岗过场,去市政府办公室工作。跟宣传部两位领导一样,组织部找我谈话的领导一样诚惶诚恐。
但思来想去,我还是拒绝了这份调任的好意。为了不调走,我还给市长发了条短信:我还是比较适合宣传岗位。市长比较客气:祝工作顺利。
最终,我没有走成。不过,包括家人在内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把我当怪物。尤其是我那在乡镇干了半辈子副乡长的舅舅,更是痛心疾首:两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出干部啊!对了,我舅舅这辈子伺候过的乡党委书记,基本都是县两办出身的。
如今,市长已经调任其他地市级做书记,逢年过节还是礼节性的互致问候。而我,在宣传部做了8年,还是个科员——当时顶替我去市政府工作的那位老哥,已经成为下属区的发改委主任了。
(作者为中部某地级市宣传部公务员。首发公号“不是官话”。纸媒、新媒体或微信公众号转载改编,必须事先征得“不是官话”的授权同意,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