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了吗?

2016年01月12日10:07  新闻专栏  作者:海外网评  
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了吗? 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了吗?

  文/高望

  2016的新年只过了10多天,人们仿佛已历经三秋。新年的喜悦在上班第一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股市猝不及防地巨幅下探迫使被寄予厚望的熔断机制几天之后草草结束了短暂的使命。在汇市方面,新年以来,离岸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大幅走低,让资本外流的压力陡然增大。

  股市和汇率的疲弱一方面反映的是投资者心理极度脆弱,另一方面表达着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这也与当前中国总体经济形势息息相关。“今年很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或许,你年复一年听到类似这句话时,耳朵会起腻。但这一次,是真的。

  困难不困难,用数据说话最为现实。“克强指数”中除了人民币贷款余额表现良好外,全国工业用电量在去年11月时仍未转正,而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在2015年更是下降了10%以上,降幅前所未有。而去年12月制造业PMI指数虽有回升,但仍然在荣枯线以下。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是客观事实,但如果如某些外媒得出“中国经济失去动力”的结论似乎有些过于草率。尽管当前中国与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在股市、汇率走势方面趋同,但在本质上,中国经济基本面仍要强于这些国家。完善的制造业体系、雄厚的外汇储备和防火墙、巨大的内需市场都会为中国经济再出发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应该说,在历史上,中国有过经济低迷的阶段,也有过走出经济低迷的经验。今年1月4日,《人民日报》头条刊发了对“权威人士”有关中国经济的专访,“权威人士”其中谈到了中国如何走出1998年那次经济低迷:1998年我们也面临外需低迷、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困境,当时顶住压力,纺织业实行大规模限产压锭,才有了后来经济的强劲增长,才有了今天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

  “权威人士”的这段话虽短,但透露的内涵很明确,1998年实行的纺织业实行大规模限产压锭措施,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扶持新兴产业,壮大中国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主要劳动力、土地、资本及创新四大方面,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最重要的经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进城务工、国有企业改革在不同阶段助力中国经济增长。今天,面临1998年相似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拾这个宝贵经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也很明确,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双创”,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1998年的10多倍,不可同日而语。体量大一方面意味着转圜空间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改革的难度也很大。

  面对改革的难度,“权威人士”留下了这样的话: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在推进过程中,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结果延误了窗口期,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

  中央的改革决心是坚定的,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三年来,针对深化改革出台不少政策,这些政策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远期收益。而改革并不必然带来早期收获,更多的是短期阵痛。而这些阵痛通常是问题积累造成的。中国经济需要通过改革越过短期阵痛,才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 动力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