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伤感源于梦想变得黯淡

2014年11月07日10:39  新闻专栏  作者:王石川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石川

  明天是我国第15个记者节。与往年记者节来临前的热闹和喜庆相比,今年的记者节似乎有些清冷和寂寞。

  对绝大多数记者来说,记者节往往意味着在路上,太忙以至于无法让脚步停下来,让灵魂安静下来。

  然而,再奔波也该整理心情,揆诸现实不难发现,似乎越来越多的记者陷入职业倦怠乃至信仰困顿之中,从劝阻高三学生不要报考新闻专业,到“记者的饭碗还能端多久?”的发问,与其说是调侃不如说是尴尬。

  种种焦虑并非始自今日,只是今年似乎更加强烈。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传统媒体的记者有些慌乱,有些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新闻理想似乎不再浩荡在心中,要么破碎了,要么不好意思再提了。今年新闻界的一件大事是,曾执笔写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即使新闻死了,也会留下圣徒无数”的沈颢――21世纪报系总编等人被曝涉嫌经济犯罪,让无数记者震惊、黯然乃至痛苦。

  此情此景,很容易想起北岛的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种伤感,源自忧惧传统媒体走向末路,源起梦想黯淡、理想变得一地鸡毛。

  其实,不必过于悲观,以支撑无数记者雄壮理想的舆论监督为例。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相较于以往“舆论监督”的单纯表述,“舆论监督制度建设”无疑更立体,更具法治保障。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与困境,身为记者最需要抛弃颓废与犬儒。正如有学者所称,“在今天的中国,颓废和犬儒――尼采所说的“末人”之相――都是平庸、琐屑、肤浅的,但这不是我们的归宿,更不是我们的末路。”

  记者有使命,需要敢于承担。“颓废和犬儒是社会的毒药,优秀的人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记者所从事的当然是职业,但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除了具有职业的正义气质,还包括那么一点点理想主义色彩。

  记者因为身怀责任才有力量,因为敢于承担才有分量。真正的记者不可能蝇营狗苟,更不可能暴富,但都有硬骨头、软心肠,“不谋财货,不求富贵,不以高寿为乐,不以夭折为哀,不以通达为荣,不以贫穷为羞耻”。

  如果把记者比喻成负轭的骏马,那么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中,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悲情惯性,而应该选择奔放、奔跑。行动和奔跑就是方向,用脚步与信念拥抱哪怕再卑微的理想,胜过一切惶恐与怨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记者节 新闻理想 舆论监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