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失语比雷语更可怕

2015年02月06日10:09  新闻专栏  作者:廖德凯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廖德凯

今年的各地两会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愿发言,分组讨论时遭遇冷场  今年的各地两会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愿发言,分组讨论时遭遇冷场

  目前,各地逐步进入2015年“两会节奏”。与往年各地两会“雷声”不断不同,今年的各地两会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愿发言,分组讨论时遭遇冷场。比如某地政协会议一个由“超级富豪”组成的小组,在讨论时遇冷,20分钟无人发言。

  代表委员为什么不愿意“说话”?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代表委员觉得说话起不了作用,因此“不用说话”;二是一些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水平不高,对相关问题没有思考,因此“不会说话”;三是一些代表委员怕说错话后引起舆论滔滔,因此低调行事,“不敢说话”。

  对于“不用说话”和“不会说话”的问题,媒体的分析已经够多,而对于代表委员“不敢说话”的问题,似乎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当前,更应当注意解决让代表委员“不敢说话”的问题,特别需要社会舆论对代表委员的言论宽容相待,不能轻易将他们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言论以“雷语”视之。

  近些年来,由于媒体对“两会”的报道越来越深入全面,许多在以前不可能为普通百姓所知的言论,通过媒体曝光于公众面前。由于代表委员的表达方式、报道的选择性和片面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言论没有得到大多数网民的认同,被称为“雷语”,发言者被批得体无完肤。这大概是一些代表委员现在不愿发言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思考问题的个人角度,任何一句“雷语”,都可能是代表委员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思考的结果。社会各界人士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一些人看来“雷得没边”的声音,另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深得我心”。这是思维多元化、利益群体化、言论自由化的必然产物。

  “雷人”提案或者说“雷人”建议,当然没有那些经过认真思考,系统表达的提案、建议有价值。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声音同样代表了特定人群对一些问题或热点的真实看法。对此,代表委员固然应当尽量提高自己的议政建言水平,准确理性表达自己的想法诉求,但社会舆论也需要多一点包容。“两会”不怕“雷声”,怕的是“无声”;我们不怕代表委员“失言”,怕的是他们“失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两会 代表 委员 失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