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改革派被人“搞死搞臭”

2015年06月16日14:13  新闻专栏  作者:李思辉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李思辉

  世间之事,都有两面性。过去,我们总认为百姓在政治生活中绝对弱势,殊不知官员尤其是锐意改革的官员,也常常会处于很严峻的状态。最近,刚刚入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表彰百人名单”的湖北巴东县县委书记陈行甲坦言:“有人说要搞死我,搞不死也搞臭”。

  在坊间,陈行甲颇有政声,他推进作风转变,深化体制改革,让不少官商没了发财的机会。很多人称其敢于担当,敢于动真碰硬,是人民的好干部。可自古以来,改革总是越激烈阻力越大、危险越大。显然,陈行甲的很多改革措施和计划,已令一些利益既得者“恨得牙痒痒”。可以想象,暗潮涌动之下,又会有很多人挖空心思找机会“爆猛料”。

  理论上讲,身正不怕影子斜,越是有人时刻盯着找茬、挑刺,越是对官员的德行有更高要求:不论公事私事,一言一行都应格外谨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改革派压力很大,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更高层级的权力支持是一个方面,当地百姓的支持是另一个方面。

  古人说“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绝非拔高。尤其是在整肃吏治和改革积弊过程中,大多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非常重要。它是一种支持改革的氛围,一股推进改革的力量,它能够让改革具备更强劲的动力,能够让劈波斩浪的改革者坚定改革的信心。

  更为直观的是,对那些动不动就要“搞死搞臭改革者”的人,也是一种舆论上的钳制、气场上的打压——凡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以造福百姓为初衷”的有效改革,都应该得到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改革风气、涤荡积弊从来都不是地方官一个人的事,它应该是一地官民共同完成的一种基于提高生存品质的协作工程,就像李冰和川蜀百姓一起修建都江堰一样。

  对官员来说,庸官太平官好做,锐意改革无比艰难,而且充满凶险。百姓能不能在舆论上、在行动上给与其更多的支持和声援,常常是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搞死搞臭官员”变得相对容易,诬陷和举报官员几乎没有成本,官员一语不慎就可能被拍照录音恶搞的现实语境下,百姓的力挺,格外珍贵。

  读一读资治通鉴和蔡东潘的《中华史》,我们会发现,因为坚持改革而不得善终者多矣。同样,因为坚持改革被弹劾,却有百姓为其求情请愿,最终免罪,改革得以推行的案例也不少。历史上,地方百姓集体为某个官员求情的案例不胜枚举。

  共和国建国以后,也有百姓为犯了错误的干部求情的情况。“只要为百姓做了实事,他们就会记得你的好”,当时处理此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耿飚被百姓感动了,他转而质问在场的官员:“你们犯了事,老百姓会求情吗?”

  是啊,如果不畏艰险的改革者遭遇凶险,老百姓会为他求情、为他说话吗?今天,一些民众对改革的态度令人担忧。他们一方面希望改革取得实效,让自己受惠,一面又不愿意参与改革,为改革者撑腰。甚至于一听说有官员“被举报”“被爆私生活有问题”“乘坐高档车辆”等等,不问青红皂白就主观认定对方是贪官,就开始兴奋,一副看热闹的心态,这如何使得?

  如果你对改革寄予希望,就应该支持忠诚的改革者,自觉反对谣言、反对诬陷、反对无实质意义的“爆料”,甚至适度包容改革者的瑕疵,这就是为改革撑腰。

  官场的利益斗争历来残酷,现在又出现有人为了私利要挟官员的事情。《南方都市报》报道说,时下一些人为了逼迫官员就范,大量转发官员“涉嫌聚众3p”图文;有人在局长办公室,随时录音;有人在检察长办公室拍下企业和个人送给领导的鼎和花瓶;有人在司法机关大门口,拿着手机等候抓拍领导开无牌车……他们试图通过这些非正常手段为自己增加砝码。如果官员不从,就“把他们撂倒”。

  我不知道类似的“非正常手段”会不会成气候,但我知道利益既得者对改革的抵制常常不择手段。如果有人要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搞死搞臭改革者”,我们该有一个怎样的态度?这可能是改革面临的严肃问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改革 官员 改革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