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吗?

2015年10月12日13:24  新闻专栏  作者:傩送  
春城昆明/资料图 春城昆明/资料图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傩送

  10月8日晚,网友“一棵老松”在天涯论坛发文《别了昆明,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愿此生与你再无交集》,以犀利的言语,对昆明的城市气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以及昆明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批评。作者自述,两年前从上海来到昆明从事房地产工作,这篇文章是带着失望心情写给昆明的一封离别信。

  我仔细拜读了这篇引起无数口水的“离别信”,不能不承认,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昆明存在的不少问题,但言辞过于偏激,以偏概全之处甚多,尤其是部分批判性语言矛头直指普通昆明市民,把昆明人的“慢生活”、知足常乐说成目光短浅、不思进取,这是很伤感情的话。就好比年轻人谈恋爱失败,分手便分手,没必要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

  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一座城市的气质适合所有人。你说昆明是“坝子文化”,我也可以说上海是“市侩文化”——当然,这样说都有偏见的成分,或许用“他人之蜜糖,我之砒霜”来形容更为贴切。作者在文中说到昆明旅游的“惨淡”,拿成都的宽窄巷子作对比,说在昆明从未见到如宽窄巷子般“人流如织”的盛景。我就很不喜欢成都宽窄巷子的拥挤,游客太多,一杯盖碗茶也要卖到80元。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昆明文化巷静静地喝一杯20元的咖啡。作者说昆明只是个游客集散地,我认为云南发展旅游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丽江、腾冲,外地游客返程时有昆明这样一座交通便利的城市可供小憩、休整,也没什么不好。

  也看了一些评论和回帖,点赞和拍砖的都有。说老实话,我觉得个别昆明网友的反应过于强烈了,犯了“说不得”的毛病。比如有本地网友留言:“滚出昆明,这座城市不想再与你有任何交集!”我曾在福州生活了十多年,福州人也是出了名的家乡宝,最爱说自己生活在“有福之州”,走到哪儿都觉得唯有福州最好,但福州人对批评声音的反应相对温和,若有人说福州不好,一般只当春风过耳,很少言辞激烈地辩驳。

  即便是对“离别信”最感到激愤的昆明网友,恐怕内心也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某些指责戳中了昆明的痛处,比如到处都是工地、内河污染严重、城市绿地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就摆在那儿,不可能装做看不见。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阵痛,但发展是否一定要经历这些阵痛,以及这些阵痛可不可以少一点、短一些,依然值得探讨。有些事情可以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来自慰,但有些事情却是“道理古今一般同”,毕竟,有一个干净、舒适、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所有城市居民的共同追求。

  对家乡的爱分两种,一种是见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家乡不好,另一种是“爱之深,责之切”,对外界的指责“闻过则喜”。很难说哪一种爱是“爱得更深”,但一有人批评就暴跳如雷,既欠缺风度,也是一种不够自信的表现。昆明的好,不是一篇“离别信”可以颠覆的;昆明的不足,也不是措辞激烈的回骂可以掩盖的。

  我在昆明生活了近10年,回想起来,当初也是奔着云南的好山水和昆明的好气候而来的。在昆明呆的时间长了,也渐渐感知到这座城市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不能说内心没有落差,只是年龄大概比写“离别信”的这位网友虚长了几岁,更能心平气和地看待一些问题。总体上觉得,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国内很多城市望尘莫及的,昆明人当然有理由引以为骄傲,但也不值得过于沾沾自喜,毕竟这些只是上天的眷顾,昆明需要拿出更多体现人类智慧的东西。若以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来衡量,昆明在城市规划、文化传承、创业环境、法治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今的年代,靠“蓝天、白云、鲜花”这三张名片,是不可能包打天下的。

  《别了昆明》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愤,这大概与作者在昆明创业、生活不顺利的个人际遇有关,这座城市未能如他所愿,短时间内让他看到一个可供“此生安放”的归宿。很想对作者说,没有一座城市是完美的,心安之处即是故乡。感谢这位作者的直言不讳,尽管有些观点比较偏激,有些话说得很刺耳。你的离别之言,昆明都记下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祝福你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我觉得有位昆明网友说得好:“如果有一天,你在其他城市呆不下去了,你就回来,昆明依然接纳你!”

  而所有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以及越来越多的新昆明人,将在这座城市继续生活下去,爱她、怨她、依恋她并建设她。我们相信,昆明不是一座“正在死去的城市”,只要人心不死,城市就不会死;昆明纵有再多的缺点,只要昆明人勇于面对,这座城市总会不断进步。希望这一场不期而至的舆论风波,能够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加深沉的热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昆明 网友 城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