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的困局与城市坚守的迷茫

2015年10月27日09:07  新闻专栏  作者:洪巧俊  
中国有6000万这样的留守儿童 中国有6000万这样的留守儿童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洪巧俊

  一个孩子,好久没有见到父亲,见到时应是亲切,笑逐颜开的。但发生在山东省苍山县的一幕却让人愕然伤痛,“你不是我爸爸,我没有爸爸,你快走吧。”这是8岁的留守女童在见到久未谋面的父亲后,说的第一句话。这看似任性的话语背后,掩藏着巨大的不幸——女孩被村里的一个鳏夫性侵。父亲得到消息,放下上海的蔬菜生意匆匆赶回家,见到床上缩成一团的女儿,想靠近抱一下,却听到了女儿“赶他走”的哭喊。面对女儿的“控诉”,懊悔至极的父亲拿起农药灌进嘴里……(2015年10月26日《法制日报》)

  这是孩子的不幸与悲伤,也是那些留守儿童的困局;这是父亲的自责与痛苦,也是那些出去打工父亲的迷茫。不出去打工,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将活得更艰难,在家乡与孩子们在一起,不再让孩子留守,几亩薄田,养不活一家人,更不要说过上富裕的日子,碰上老人生重病咋办?他们坚守在城里打工,忍受着亲情的分离,却担心留守在家乡的孩子学坏,也担心孩子被坏人害,留守儿童如今成“不是伤害就是被伤害”的一群。“各种侵害留守儿童的案件与留守儿童实施的案件时常刺痛社会的神经。每次刺痛之后,我们都会发现,留守儿童正承受着不该由他们承担的心理压力。”不是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是他们的父母活得太艰难,太无奈。人们常说,父爱是一座山。但这座山,常常压得在外打工的父亲抬不起头来,就像这位父亲,最后被这座爱的大山压垮。还有人说,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孩子走过春夏秋冬。是的,只有长期和孩子在一起的父亲,才能抚摸他们走过春夏秋冬,可是农村的父亲又有多少能做到?

  这位父亲喝农药自杀,并不是脆弱,而是无法面对女儿,女儿才8岁就遭受如此心灵的创伤。早在10多年前,我在《农民的生命为何如此不值钱?》写道:在我的家乡有这样的谚语:“宁可世上挨,不可土里埋”。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过去总认为,中国农民历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下和并不优裕的物质生活中磨练得像优质钢材一样,既坚硬又富有弹性,我们的农民兄弟如今咋就愿意选择自杀?可事实总归是事实。近年来,农民自杀的事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令人心惊。自杀事件进一步暴露了一些地区农村生活状况的艰苦,农民经济负担的沉重以及三农问题的严峻性。不正视这个问题,这一类事件就不可能避免。( 2003年7月23日《中国青年报》)时隔12年,这些话再次在我耳边响起,我们的社会该如何正视呢?

  上周,湖南省邵东县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教师遭抢劫杀害,而作案者竟是3名未成年人,他们同为留守儿童。这一案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讨论来、讨论去,就是问题依然。我们还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指出,近年来,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当代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父母的远离,导致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变得脆弱,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对衣食住行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不会爱别人。而这些问题可能为他们日后成长埋下悲剧的种子:缺乏亲情和感情脆弱,使这些孩子的攻击性变强,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有些孩子滑向犯罪边缘。

  留守儿童,是一个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中国有留守儿童6000万,但他们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有人说,这是最发人深省,又令人震惊的数字,但不知能不能震撼我们这个社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留守儿童 乡村 城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