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毒品,音乐从来不是良药

2015年11月27日09:40  新闻专栏  作者:傩送  
迷笛音乐学校被曝300余名学生被警察突袭尿检 迷笛音乐学校被曝300余名学生被警察突袭尿检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傩送

  11月25日有网友爆料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迷笛音乐学校300余名学生被警察突袭尿检,不少学生被警方带走。昨日迷笛学校官方微博回应称,确有十多名学生被民警带走,学校管理者应负全部责任并真诚道歉,同时告诫学生远离毒品,“因为只有音乐才是良药”。

  一所学校有这么多学生涉嫌吸毒,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校方虽然道歉了,但同时表示,迷笛的校规一向严格,学生在宿舍里抽烟都会被问责和处罚;所有学生都知道校长的手机号码,学生和学校之间一直保持关于生活和学习的无障碍沟通……然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无论学校有多少漂亮的说辞,都显得十分苍白。管理和沟通得这么好,毒品是怎么进入校园的?

  年轻人性格叛逆,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哪怕明知对自己有害),加之又是艺校生——艺人尤其是音乐人吸毒较为常见,很容易成为晚生后辈们的榜样——所以这件事虽令人震惊,但并不让人感到特别意外。它提醒我们,吸毒现象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拒绝毒品,学校是一方必须严防死守的阵地。

  迷笛官微最后告诫学生不要接触毒品,希望涉事学生汲取教训继续学业,“因为只有音乐才是良药”。此言看似是给涉嫌吸毒的学生指出了一条明路,也说得很艺术范儿,但笔者不敢苟同。如果音乐是可以让学生远离毒品的良药,那么音乐学院的学生就不会吸毒;如果音乐是良药,音乐人就应该与毒品绝缘。而现实却是,这些年媒体曝光的演艺圈吸毒案例中,音乐人占了很大比例,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音乐当然是个好东西,国民音乐教育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中国摇滚音乐的黄埔军校”之称的迷笛音乐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但无论音乐有多么美妙,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也不能被视为拒绝毒品的良药。而令人担忧的是,虽然人人都知道吸毒有巨大危害,但同时有个别人认为,吸毒有利于激发艺术创作灵感,这种观点在演艺圈中有一定市场。不谙世事的艺校生以身试毒,很难说没有受到这种说法的误导。

  从来没有听说哪件杰出的艺术作品是靠吸毒来激发灵感的,而反面教训倒是有一大堆。拿早些年因吸毒被媒体曝光的谢东来说,他就否认吸毒能给他带来灵感——《笑脸》在1990年代中期昙花一现后,谢东的音乐创作渐渐陷入沉寂,“这个代价太大了,我付不起,官方的处理结果给了我一个惨痛的教训,而且我并没因为吸毒就写出什么新歌来。”

  毒品危害身体和心智,透支精力和天赋,这一点不要说吸毒者,很多烟民也能感同身受。一旦对某种有毒且容易成瘾的物质形成依赖,就会没有它什么都干不了,久而久之身心俱废,悔之晚矣。艺术创作从来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真知灼见,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外加一点天分,哪里是靠吸毒就可以灵光乍现的?一些明星吸毒,多半是寻求享乐与刺激,“吸毒激发灵感”不过是一个原谅自己的理由而已。

  拒绝毒品,音乐不是良药,于学校而言,真正的良药是“人的教育”,即将学生培养成对自己、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不苛求学校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高尚的人、杰出的人,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造成危害。把音乐说成可以抵制毒品的良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即过分注重传授专业知识,似乎音乐学校的学生只要学好专业,就足以应对世间万事万物。音乐固然于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不可或缺,但它永远只是沧海之一粟,并且对毒品这样的邪恶事物不具备天生的免疫能力。

  当事学校及时道歉并勇于承担责任,诚可嘉许,但若不查找和弥补自身的的管理缺陷,不反思并改进教育理念,学生吸毒很难说不会“后继有人”。在此也奉劝演艺圈个别明星洁身自好,你们的“榜样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吸毒 音乐 迷笛音乐学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