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校园暴虐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5:14 中国青年报

    作者:孟随

  几天前,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一所艺术学校上学的14岁学生小鑫回到学校后,因被怀疑偷走了一位老师的数千元钱而遭到同学的打骂,有人甚至手持菜刀对其严加“逼供”。(10月27日《沈阳晚报》)

  这个事件,让我们看到“权威人格”在校园的出现及扩展。“权威人格”具有双重倾向:一方面对强者屈从,一方面对弱者专权,既有先天的服从性,又需要统治他人。这种性格特征,是施虐和受虐行为的内驱力。打人的学生们内心,就明显地具有“权威人格”的成分———他们为“老师的数千元钱”打人,这是潜在的受虐行为;他们欺压弱小的个体(学生小鑫),这是明显的施虐行为。

  这种“施虐/受虐”型人格的养成,与压迫关系和权力支配分不开。校园中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权力对个体的支配和控制。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意识,但是,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往往将学生降格为了“玩偶”,无条件地服从校方和教师。同时,校方和教师垄断了一切评价标准,他们是终极真理(考试成绩)的代言人,他们是天堂之门(升学的目标)的守门人。他们对学生说“去做”,学生就要“去做”。他们说“你错”,学生就要说“我错”。因为他们是“判断者”,学生们是“被判断者”。学生们很荒诞地被校方和教师“判断”着,而他们的“判断”,就形成了对一个学生最大的权力,因为他们的“判断”,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前途。一部分学生在这种清楚明显的权力支配之下,会养成温顺的性格,会形成“权力崇拜”,由此就会发生类似小鑫的悲剧。

  近年来,校园“暴力丑闻”和暴力基础上的“虐待丑闻”频频出现,一般论者习惯性地把这些现象归咎于“家庭溺爱”、“道德教育失败”、“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三方面原因。这些观点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却忽视了作为丑闻的主体———学生的权威人格的形成,忽略了校园内部体制的不合理。大部分“校园暴虐”的生成,与校园内部体制对学生们的异化分不开,与校园对学生们制度性的“压迫”直接相关。

  很多时候,我们的校园制度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存在,由此便产生了“校园极权主义”和“教师霸权主义”等不合理的现象,间接地扭曲着学生们的性格,制造了一系列暴虐丑闻。我们再看看西方教育的成功所在:他们给予学生必要的平等地位,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关系。

  我希望校园暴虐事件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改良我们的教育制度,终结“校园极权主义”。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