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台当局拒绝陈云林赴台(热点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09:10 环球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董新峰

  台湾“陆委会”基于所谓的“两岸关系现状”、“国际惯例”和“改善两岸关系的目的”3点理由,于11月18日正式宣布对中台办主任陈云林等61人来台案“不予许可”。对此,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指出,这只会造成两岸关系“原地踏步”,到最后吃亏的还是台湾。

  “陆委会”为拒绝制造“理由”

  在声明中,“陆委会”首先把申请陈云林赴台案定位为“中共国台办官员申请集体来台”案,理由是受邀名单上除了陈云林外,还包括其他官员,“等同于国台办高层人员几乎全数出动”。对于这一行人只参加国民党举办的论坛,“陆委会”表示很不满,声称“两岸协商中断十年,如今他们有意集体来台,却只规划与在野的国民党交流对话,回避与台湾政府接触”,因此“可以断言,大批国台办官员集体来台,对两岸关系及区域和平与安定并无任何正面意义”。11月19日,“行政院长”谢长廷宣称,陈云林不是一般的人,这么高层的人要来,“不能不打声招呼(指协商)”。李登辉也放话说,“中国人的厉害,一般台湾人不知道,坚决不能让陈云林来”。

  台当局为何坚持“协商”

  陈云林赴台一事是今年连战访问大陆的重要成果之一。据岛内媒体报道,

国民党准备在12月召开“国共经贸论坛”。10月18日,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表示,将以“专业人士”的名义邀请陈云林到台湾参加论坛,随后向台当局提出申请。对此,民进党和陈水扁一开始就处处刁难。10月19日,台“陆委会”官员称,陈云林赴台“有一些困难”。陈水扁也反复鼓吹,“王金平不能去APEC,陈云林也别想来台湾”。没想到,11月14日,台当局突然“转变态度”,委托“海基会”致函大陆海协会,要求就陈云林赴台一事进行协商。16日,在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李维一肯定地表示陈云林要去台湾,希望台湾方面提供方便,务实处理,“不要以不是理由的理由设置障碍”。事隔两天,台湾“陆委会”正式拒绝陈云林赴台。

  与当局看法不同,台湾舆论普遍认为,“陆委会”如果能同意陈云林赴台,将是56年来台湾核准的级别最高的大陆访问团,届时一定会备受国际社会关注。那么,民进党当局为什么还是执意关闭这扇可能开启两岸新局面的“希望之窗”?它所坚持的协商,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分析人士指出,台当局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利用一切机会落实“一边一国”。众所周知,陈云林赴台是受国民党的邀请,属于政党交流,与“海基会”并不相干。但“海基会”11月14日给大陆海协会的函中,刻意把陈云林“国台办主任”的身份放在“中台办主任”之前,其实就是想把此次协商搞成“官方对官方”的形式。在11月18日的记者会上,“陆委会”说得更加露骨,宣称“依据国际惯例,国与国之间的高层官员或重要部门负责人相互访问,不论是否为官方,都要通过双方政府部门,或是政府授权的单位事前协商”。陈水扁心里清楚,这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协商”,大陆肯定不会答应,他正好趁机把两岸关系不能改善的责任推到大陆身上。二是害怕国民党进一步掌握岛内两岸政策的主导权。连战和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后,在岛内掀起一轮又一轮“大陆热”,国民党的支持率更是持续超过民进党。反观民进党,自8月以来带给岛内民众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丑闻。媒体分析认为,面对年底县市长选举的关键时刻,陈水扁肯定会继续打压国民党,巩固“台独”铁票,其惯用手法自然是“扣红帽子”。11月14日,民进党“中国事务部”提出“尊严”、“对等”两个条件,要求国民党必须承诺“维护台湾的国家尊严”及“中国对等邀请‘陆委会主委’吴钊燮访问”,否则就不批准陈云林来台。

  各界批评民进党存心刁难

  台当局拒绝陈云林赴台,国民党表示非常遗憾。邀请单位国民党智库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说,民进党这么做是“存心刁难,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张荣恭还嘲讽说,“以陆委会的智商,的确看不出经贸论坛对缓和两岸关系的正面意义。难怪两岸关系会到这种地步”。《联合报》发表文章,指出“陆委会”的真正企图。文章说,当年当局设立“陆委会”,而不是以“外交部”作为处理两岸事务的机构,就是有意把两岸关系定位为“非国际关系的特殊关系”;换言之,“陆委会”所以能成为直属“行政院”的独立机构,就是基于这点。但现在,“陆委会却以白纸黑字将两岸定位为‘国与国’,等于自我否定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环球时报》(2005年11月21日第十三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