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十九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架构(4)收入分配机制的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理论中的经济体制理论探索—— 第十九讲: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架构(4)收入分配机制的实现途径
2022年09月26日 17:15

  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

  由于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分配机制不同于其他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因此,分配机制的落实需要找准落实的关键难题,再以问题为导向,从破解难题入手找到实现途径。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分配机制要全面落实有四个关键难题:

  第一,如何实现宏观平衡计划对收入分配的约束性干预,而且这种干预不是“人”随意干预行为,而是体制机制形成的制度化行为。

  第二,如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不被轻易淘汰,从而保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能在持续的竞争中完成。

  第三,如何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存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无障碍地实施“依需尽能,按劳配酬”分配机制,而且有体制和机制保障。

  第四,如何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全面按劳动配酬,保证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和体现共同富裕的理念。可以这样认为,找到解决这四个问题的方案时,也就找到了落实分配机制的途径。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将首先通过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层次的设计和宏观平衡计划对收入分配约束架构的设计,完成分配机制变革,以创建能将“依需尽能,按劳配酬”机制全面落实的体制架构。其次,以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计划性做支撑,对参与配酬的生产要素构成和作用进行系统性改造,实现生产要素中劳动内核的外化配酬,最终,解决初次分配中的关键问题,全面落实“依需尽能,按劳配酬”的分配机制。

  (一)降低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概率

  1.降低企业的淘汰率是保持企业间竞争分配的关键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虽然获得的仅仅是可以制造“初次分配总蛋糕”中那部分财富的“财富载体”(产品订单),但却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越来越重要的关键分配。原因就在于这是后续所有分配的“入场券”,没有这张“入场券”就得不到分配的机会。现在之所以贫富差距这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企业间公平竞争的企业纷纷在竞争中被淘汰,取得参与“初次分配总蛋糕”“入场券”的企业越来越少,以至于“初次分配总蛋糕”只能被少数行业的少数大企业所瓜分。显然,这样的结果不会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为此,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降低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概率,保证每个行业都有很多企业参与竞争,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拿到参与“初次分配总蛋糕”的“入场券”。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是吐故纳新,是一种进步,为什么要降低被淘汰的概率呢?这里混淆了竞争淘汰和竞争者淘汰的概念区别。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倡导竞争,也倡导竞争淘汰,但这种淘汰是指本轮竞争的胜负,并不追求把竞争者埋葬。因为只有存在众多企业的竞争,让所有的企业都拥有参与“初次分配总蛋糕”的“入场券”,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才能真正属于“国民”,竞争也才具有普遍性。

  2.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新体制要降低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概率,就得研究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原因。其原因非常多,现列举几种如下:

  (1)企业在每次竞争失败时的损失太大。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的管理方会提出一整套的竞争“门槛”作为“入门”竞争的条件,比如注册资本达到多少,生产能力如何,等等。竞争企业要参与竞争就得首先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成本——这就意味着对竞争企业而言,任何一次的竞争失败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现实中,几次大的竞争失败就可以彻底淘汰掉一个企业。

  (2)企业过大的经营过程风险。在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竞争胜利取得了产品订单,仍然存在极大的后续经营风险。最严重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企业投入资本进行生产甚至产品交货后,产品的需求方由于上游用户项目取消而取消订单,导致企业货款收不回来而倒闭。

  (3)由竞争强势方构建了不公平竞争市场剥夺了很多企业的生存权。竞争强势方利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发明了很多把竞争企业扼杀的办法。比如,先通过“免费”把竞争企业消灭,再抬价暴利;政商合谋,用“规则”排斥竞争对手;等等。

  3.新体制避免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措施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将通过体制机制,在强化公平竞争的同时,保证企业能够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更多地参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1)降低企业在竞争失败时的财产损失。新体制是一种拆除竞争门槛,强调过程管理的体制。在新体制下,参与竞争的企业并不需要竞争投标前有巨大的财产投入。也就是说,即使这次竞争失败,也不会产生大的财产损失。如果这个竞争失败的企业还是有竞争能力的,那么,还可以参与下次竞争。相反,一旦企业竞争成功签订了“供-需”契约,企业就可以放心投料生产,同样没有风险——这就创造了一种计划-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机制:具体竞争有失败,但基本不会有企业因此而被淘汰。

  (2)拆除企业竞争“门槛”,强化过程公平,推动企业间公平竞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以体制的机制做保证,实现下述改革:第一,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换过程的招投标中,从招标、定标到签约,全过程采用了排除“潜规则”干预的流程,保证竞争公平公正。第二,在新体制下,所有市场竞争中的强势方,都不再有施展不正当竞争的“抓手”和途径。

  第三,在新体制下,竞争的入场门槛将仅仅只有与安全相关的要求,使企业拥有公平竞争的参与机会。

  (二)降低传统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和权重

  1.资本在传统体制下有过高权重的原因

  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多数情况下,股东资本占比就是股东的股权比例。资本如此重要,不仅是由一整套经济制度设计决定的,还在于资本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确实巨大。

  (1)资本在传统市场经济中有万能的功效。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用资本中的资金购买生产所需要的任何生产资料。不仅可以购买材料、设备,还可以雇佣工程师以及总经理。

  (2)资本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有非常大的投资风险。资本的含金量还与它的投资风险大有关。投资时,除了那些能操纵市场的投资人以外,多数投资人只能凭借对未来市场的主观预测,更无法准确判断其他投资人的随机决断。而这些风险还仅仅是资本投资决策过程的风险。其后,还有从签订合同一直到收回货款的全过程风险。在传统市场经济无序竞争条件下,尤其在产能普遍过剩的条件下,任何投资都有极大的风险。投资风险越大,资本的稀缺性越高,资本的价值和地位就越高。

  2.新体制将资本的作用回归合理位置

  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运用其计划机制和战略理念,将资本的作用重新定位。

  (1)资本将成为容易筹措的生产要素。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的作用将伴随着其中的一些根本性改变而实现调整:

  第一,“没有暴利,一定有利”原则,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后一定有利益可图。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的“供-需”契约中,贯彻了“在正常经营下,没有暴利,但一定有利”的战略理念。也就是说,企业只要能拿到“供-需”契约,正常经营就一定有“利”益产生。由于没有签订契约就不需要财产投入,而签订契约就一定有“利”,其中的资本就有了空前的安全保障。

  第二,签订契约后的计划性保障排除了投资风险。由地区“枢纽”组织签订的“供-需”契约,就相当于拿到了政府权威保证的生产计划。按照新体制设计,该契约即使遇到天灾,也会通过专用基金赔付。因此“供-需”契约签订后,由于不再有投资风险,资金获得就将非常容易。无论银行还是个人都愿意在无风险时供应资本(资金)。

  第三,资金来源的充足性决定了资金在分配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会过高。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生产者的生产计划性大大增强。竞争者一旦在“枢纽”招标时中标并订立了契约,就相当于获得了政府担保的合同,贷款风险几乎为零。这样,无论是银行还是有资产的个人和群体都不会对这种投资有顾虑。因此,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成为最容易筹集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自然会降低。

  (2)资本在新体制中的作用。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本仍然是企业经营活动离不开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中的货币资本仍然发挥着它的流通作用,也是企业存活所必需的“血液”。

  但在新体制中,资本将回归新作用定位:计划性推动经济活动的催化剂和关键需要时的关键帮助。

  第一,资本是经济活动中的关键帮助。当我们要生产一个契约中的产品时,需要购买材料、设备,但如果没有资金,这个产品就生产不了。举例说,长江设备厂在地区“枢纽”的招标中,得到了一批设备生产订单,但没有资金购买材料,这时投资人借给其1000万元的资金。长江设备厂用这笔资金买来了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材料,通过生产劳动,完成了“供-需”订单的生产并取得了100万元的利润。实现了从不可能有利润(如果没有这笔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收入)到有利润100万元的劳动“平均果”增值。

  显然,这个1000万元的资金是关键时候给予企业的一个“关键帮助”,实现了价值的增量。

  第二,资本是推动经济运行的催化剂。催化剂是在参与化学反应时,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化学平衡,且自身不发生变化的计划预设物质。资本的催化剂作用,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有100个专业工人,借用政府需要支付利息的资金(催化剂),办齐所有的建房手续,用若干年盖起了房子,最后卖掉一部分房子还清了借政府的资金和利息,剩余的每人分了一套房,相当于用自己的劳动,完成了由劳动创造自用住房的经济活动。这里的资金并没有改变数量,但促成了专业工人用劳动建造住房这个经济活动。资金起的作用是促成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周转,是关键时候由资金提供的“关键帮助”作用,其中支付的利息是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量。当然这里的一个关键是整个经济运作过程必须是计划的:若房盖起来后,剩余的房不能变为现金还债,一切周转都不会实现。也就是说,只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有条件实现这个“关键帮助”。

  3.资本在新体制中有关键帮助劳动内核,可以配酬利息

  (1)资本的关键帮助劳动内核。上述关于资本作用的例子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资本(资金)在关键时候提供关键帮助后,产生了价值增量。按照本章第一节提出的公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这个价值增量一定也是某种劳动结出的“平均果”。在这里将由“关键帮助”产生价值增量中的劳动称为“关键帮助劳动”。在前一个例子中,如果按照银行利息的标准拿出合理的50 万元作为“利息”支付给货币资金提供者,那么,就可以作为资金“关键帮助劳动”贡献的按劳配酬。

  (2)资本关键帮助劳动的利息标准配酬是竞争后的标准。资本的“关键帮助内核”配酬尺度,应该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假定在企业取得“供-需”契约后,个人和银行都愿意借资金给企业,那么银行的“利息”标准就具有指标意义,自然会引导其他资金向“利息”标准看齐。

  (三)通过生产要素的全劳动内核化,实现全面按劳配酬

  生产要素按照现有的定义,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能力四种。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将由劳动力、智慧资产和资本构成。根据前面的论述,新体制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生产要素全劳动内核化:

  (1)企业不可缺少的资本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全面降低。资本仅仅是 “关键帮助劳动”的角色,可以配酬的水平也仅仅是获得“利息”的水平。资本依据“关键帮助劳动”的配酬,将在企业的利润核算会计账务阶段从企业可分配利润中配付。

  (2)智慧劳动中由过去智慧劳动构成的智慧资本部分,将成为生产资料的支配性成分。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比货币资本有多少,而将比智慧资本有多强。智慧资本的分配仍然在企业的利润核算会计账务阶段,从企业可分配利润中支付,但分配尺度则是智慧劳动的量化尺度。

  (3)劳动力要素则直接以“劳动”为按劳配酬的尺度。其中智慧劳动者的按劳配酬直接以智慧劳动为尺度。一般劳动者则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配酬。劳动力的按劳配酬在生产成本核算阶段以酬劳(工资)+ 奖励形式提前分配。

  (4)劳动尺度均衡化措施。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将会通过宏观计划平衡调控企业利润水平和细化核算机制,保证从企业可分配利润中分配的劳动化单位配酬额,接近通过酬劳(工资)分配的劳动化单位配酬额。这样就可以均衡不同配酬阶段实行的配酬水平。

  至此,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全要素的按劳配酬,而且其中无论是作为股权中的生产要素,还是生产过程的劳动力要素,都将按同一个配酬标准进行配酬。

  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第四章,部分文字有删减和调整。

  作者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