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放开二孩”更应开门决策

2015年07月20日09:12  新闻专栏  作者:陶舜  
推进“全面放开二孩”更应开门决策 推进“全面放开二孩”更应开门决策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陶舜

  即使以一个世代的眼光来打量,我们仍可以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经过多年等待和舆论建言之后,主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国家卫计委终于首次明确对“全面放开二孩”表态:正在抓紧推进。这意味着,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方向已定,目前缺的只是一个时间表和详细操作方案。

  近年来,计生政策根据现实情况作过一些调整,尤其是2013年底“单独二孩”政策终于放开。这次卫计委明确表示正在抓紧推进全面二孩,除了充分考虑到宏观的人口大势,应该也吸纳了“单独二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经验。

  “单独二孩”的实施,收到了一些积极的效果,最直观就是一部分单独夫妇得以合法地生育了二孩,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因为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它需要论证、决策、试行、总结和再决策,如此才能与时俱进,更接地气。显然,“单独二孩”有一层象征意义,它是“二孩”的破冰,人们愿意将之视为“全面放开二孩”的起点;同理,从更深远的历史角度看,即将放开的全面二孩,亦仍将被一些人视为过渡和转折点,远非政策演进的终点。

  回顾作为过渡性政策的“单独二孩”,可以引发思考。根据卫计委的数据,目前中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条件的夫妇一共有1100多万对,并将持续增加,但符合条件提出申请的家庭不足10%,在上海等地甚至不足5%。政策的导向效应不太明显,2014年50多位人口学家几乎一致认为“单独二孩”“遇冷”了。

  而实际上,“单独二孩”从原计生委内部拟定意见到真正实施,仍然延宕了三年。早在2015年2月9日,《经济观察报》就刊文认为“我们需要一场生育政策大讨论”。如果更早的时候能够让那份内部意见走向前台,让公众、学者、智库和媒体共同参与讨论,提早一点实施,效果会不会好一点呢?

  俱往矣。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口政策的导向只是影响生育选择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过去很多人把低生育率简单归因于独生子女政策,以为放松计划生育一定会导致人口过快膨胀,过去确实如此,现在不一样了。由于住房和教育、户籍等诸多原因,较之过去,今天养育孩子的成本可谓高昂。而且人们的观念也已经改变,不仅少生优生成为了主流,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不生。另一方面,超过100万个失独家庭的夫妻年老时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一小部分不婚女子也渴望有生育机会。生育问题并非铁板一块,在具体生活的细部有着许多的具体差异有待新政来进一步捋清。

  我们注意到,在东北,人口正在加速减少。黑吉辽三省的生育率已低于日本和韩国。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离去,使东北地区出现了更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工厂周边的饭馆不断关闭,医院产科护士也愈发清闲。东北地区的人口危机或为全中国拉响了警报。也就是说,人口问题早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问题,它包含了国家政策与生育选择的双重变量,亦涵盖了住房、教育、户籍、养老乃至计生干部的转型问题等诸多领域。近期大量网民为“拐卖儿童一律死刑”点赞,多多少少也和少子情绪有关。

  生育政策的调整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说它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前途命运,并不夸张,同时它也攸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权衡利弊,审慎决策,尤其应该开门决策,让更广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以汇集更多智识,取得更大共识,亦让民众更明白决策走向,从而及早做出生活规划。这也考验着我们的决策者,有没有更大的胸怀和远见来主持这个影响几代人的重大决策。而在全面二孩实施之前,仍有必要加强“单独二孩”的落实,为稳步扎实地推进生育政策的改革和人口形势的扭转打好前哨战。

  (本文是7月20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社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生育 人口 卫计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