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引得蜂无数 酿得好蜜饴津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22:09 城市快报 |
记者 黄 卫/城市快报 1925年,直隶实业厅向全省各县发出训示:通令各县,筹设养蜂讲习会,以造就养蜂人才。正是实业厅的这道训令,直隶全省兴起了养蜂的一个高潮。到1929年,全市的大大小小养蜂场,达到了二百多家。从此,蜂蜜也才真正成为津人嘴边经常的美味。 提起养蜜蜂,89岁的张荣山老先生和他86岁的老伴儿,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1929年,我的父亲(张桂林,字秋圃)在杨柳青开办了丽宏养蜂场,当时我只有15岁。我一边上学,一边帮助父亲养蜜蜂。”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父亲加入到了养蜂的行列。”张荣山回忆说。 投考师范 我家开始养蜜蜂 “当年我家住在杨柳青,我父亲为杨柳青镇的大户(石家)做工。15岁时(1929初秋),我投考天津河北师范学校,当时由父亲送我去投考。因为考期是两天,我们父子就留宿在学校。一天,父亲在校园里溜达,偶然发现学校里有用标准箱饲养的意大利黄金种蜜蜂。经向饲养人员打听,才知道师范学校养蜂属于实验性质,蜂群从国外引进,价格还不低呢。父亲观察了蜂群的活动情况,又询问了蜂群管理的方法,便对养蜂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次偶然的机会使张桂林萌生了养蜂的念头。后来,张桂林又专程到天津师范学校学习了养蜂技术,并从该校买了五框群的五箱蜜蜂,从而在杨柳青带头养起了蜜蜂。经短期饲养,各蜂群很快发展成十框蜂的原群。随后,张桂林又从师范学校买了五箱五框群的小蜂群,不久均发展为十框群的原群。尽管还不能算当时的养蜂大户,也总算在杨柳青一带成了有名的人物。当时在那一带提起养蜜蜂的,没有不知道张桂林家的。 摸索经验 三年饲养始离蜜 “原来以为蜜蜂放入蜂箱不久就能够产蜜,但等到真正开始饲养,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刚刚开始学习养蜂的张桂林幼年因家贫没上过学。成年后通过自学文化,对一般养蜂技术的书籍尚能看懂。但是,张桂林的脑筋特别灵活,一些养蜂的技术经人讲解和自己琢磨,凭着动脑筋去钻研很快就能掌握。 “经过一段实践,父亲认识了意大利蜂种的特性。这种蜂的身体较大,舌长,采集力强,繁殖力也强,抵抗敌害力也强,而且性情温和管理方便,不喜分群易维持大群,只是耐寒力差。当年的杨柳青野外有许多菜园子,在春夏秋均有各种菜花开放。春季有槐花,秋季除棉花芝麻花外,尚有大面积的葵花,这些都是很好的蜜源。经过三年饲养后,便开始离蜜出售了。从此走上了以养蜂为业的道路。” 不过,蜜蜂终究是蜜蜂,尽管张桂林养的意大利蜂群性情温和,但总有蜇人的时候。身为张家的儿媳妇,张大娘深有感触。“检查蜂群时,头上戴着面纱,但手只能露在外面。虽然那会儿有手套可以戴,但都觉着戴手套干活不方便,所以就空着手干活。一不注意,就被蜜蜂蜇几个疙瘩。最初的时候疼得要命,后来可能也习惯了,蜜蜂再蜇时,只起一个小红疙瘩,就像被蚊子咬了差不多。我开始被蜇着时,对蜜蜂还挺生气,恨不得把它们都掐死,后来荣山告诉我,蜜蜂蜇人后就没命了,心里也怪不是滋味的。时间长了,反而可怜起这些蜇我的小东西。” 独创工具 全部家当自己做 刚刚兴办的丽宏养蜂场,资金只够维持蜜蜂生活的开销,其他的费用只能靠张桂林一家自己想辙。当时,凭借与石家的关系,养蜂场设在石家花圃的一角,省去了场地的开销,好在张桂林心灵手巧,能自己做的工具全部自己做。 张荣山告诉记者:“检查蜂箱时,必须把蜜蜂赶走,如果赤手空拳地乱轰,只能招致蜜蜂围着你猛烈攻击,蜜蜂会死不少,人也会被它蛰出无数大包。父亲用废弃的铁皮罐头盒做成圆柱形喷烟筒,再用贴有牛皮纸的布及木板做成鼓风袋,两者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喷烟器。经试验能喷烟一尺多远,对着蜜蜂一喷,一下就把他们赶开了。养蜂的人都知道,蜜蜂产蜜必须要有筑巢的基础,养蜂人用铁线埋线器在巢框上安装牢固的巢础,经过蜜蜂造成深巢房就形成巢牌了。经研究,父亲选用一段长为三市寸的九号铅丝,一端砸成扁斜状,再用钢锉沿斜面锉成滑冰刀口状的凹陷小槽沟,另一端插在木柄上,即成一个简单的埋线器。不仅加快了埋线速度,又不会使埋线器滑落在巢础上。 张荣山告诉记者,他们家在人工培育蜂王(母蜂)时,所用的养王框、王台木碗、移虫、拨王浆的小勺、王台保护圈、蜂王笼等工具,全由其父张桂林动手做成。 离蜜保温 全家出动保家底 从1929年到1966年,张荣山家的养蜂场经过了由小到大的37个年头。张荣山的大儿子张玉群至今还记得全家共同劳动的场景。“必须依靠全家人的工作主要有两个环节,春秋季节的离蜜(将蜂巢中的蜂蜜取出过程)与冬季来临前的蜜蜂越冬保暖。这两个环节关系到全家的收入和蜜蜂数量的多少。” 他告诉记者,在离蜜过程中,从巢箱中提取贮满蜂蜜的蜜框时,为了不妨碍蜜蜂进出巢门,要使用脱蜂器。当时曾自制一种二孔脱蜂器,但脱蜂速度较慢,影响离蜜的速度。经他自己研究,在纱框上装置了多蜂路的脱蜂器。经试用,所有的蜜蜂很快从蜂路里爬到下箱去,又能不再返回原来储存蜂蜜的继箱,从而加快了离蜜的进程。 提到离蜜的过程,张荣山用颤抖的手势给记者演示当时的过程。“摇蜜机是个带摇把的大圆桶形状,把带有蜂蜜的蜜框放进桶内,通过摇动摇把使蜜框转动,通过离心力把蜂蜜甩到桶壁上。桶下端的流蜜出口处、滤蜜漏斗下、铁桶下流蜜的地方都装置了八号铅丝,使蜜汁沿铅丝流入容器里。这种装置虽然很简单,但可使蜜汁不致因浓度大而流动缓慢,影响离蜜的速度,也不会使流入容器里的蜜汁起泡沫。在从蜜框上分离蜜汁时,除购置了摇蜜机和割蜜刀外,其他工具都是我父亲自己设计制造的。割蜜时所用的割蜜台、煮割蜜刀的铁桶、漏斗以及铁桶都是也都是他设计制作的。” 冬天是蜜蜂们休养生息的时节,为了保证安全越冬,全家人要提早给蜂箱加保温层。张玉群说:“小时候我最爱干这个活儿,将秫秸杆固定在每个蜂箱的四周,然后用稻草将蜂箱围好,留好蜜蜂的出口,其他全部围得严严实实。蜜蜂箱上部要用泥巴糊好,防止雪水渗入蜂箱。这些工作,就像给蜂箱穿上大衣一样,一会儿就全变了样,觉得特别好玩儿。” 保质保量 去蜡杀菌创品牌 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人对蜂蜜的营养价值尚缺乏足够认识,只知蜂蜜可作药用,所以蜂蜜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药铺。每到产蜜季节过后,张荣山总要帮助父亲将蜂蜜运到市内销售。“好几个盛蜂蜜的大油篓放在小推车上,我们父子俩一个推一个拉,一前一后来到市里。当时收货的地方在针市街,天津有名的隆顺榕老药铺常年收我们家的蜂蜜。” 张荣山提到当年自家产的蜂蜜,总要加一句“1.4的蜂蜜”,令记者不解。张玉群在一旁解释说:“老方法所割取的蜂蜜,只把贮蜜和培育幼蜂的蜂巢一同割下加热,所得蜜汁不经过滤就出售。由于这种蜂蜜含水分超过23%,容易变质。我们家生产的蜂蜜是从贮蜜巢牌上割除的,在封好蜡盖后,用摇蜜机分离出蜜汁,再经过滤之后取得。其中只含17%至19%的水分,其浓度比重1.4以上,经过隔水加热,待蜜汁的温度升到65度至66度,再保持这种温度半小时,去掉蜜汁表面浮起的气泡。将这样的蜜汁装入经蒸煮杀菌后的油篓或玻璃瓶中,并贴上铜版印刷的红色蜜蜂商标就能上市销售。所以,许多药铺和喜欢吃蜂蜜的人,一定要买比重达到1.4以上的蜂蜜,这是当年我爷爷与父亲最自豪的地方。我爷爷经常嘱咐家人:自己离蜜时一定割取巢房上的熟蜜,在离蜜过程中不得有丝毫疏忽。” 展会卖产品 新法揽顾客 随着产量的增长,张家开始向外推销自家的品牌。 “当时,我们把有关蜂蜜的功用、鉴别及代销商店,印成广告向社会各界散发。起初的代销商店在杨柳青有文兴斋总店及分店,在天津市内有大隆洋行、兴盛洋行、天利糖行、国货售品所、天一香、陈大生、祥泰义、广隆泰等商店。当天津市河北区中山公园设立国货陈列馆时,我父亲把自产的瓶装纯蜜及蜂蜡送到该馆长期陈列。不久天津东马路基督教青年会举办国货展览会,父亲又将自家的产品拿去展览,同时还向观众讲述蜂蜜的功用及鉴别法和比重表所指示的数值,散发广告。经过这样宣传,终于使自产蜂蜜在食品行业中打开销路。如一品香、祥德斋和小白楼一带外国人开设的商店也成批购买我家出产的蜂蜜和晶蜜。”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张荣山一家人还总结出几个蜂蜜的新吃法:当大量流蜜(即含蜜多的花朵大量开放时)时期,蜜蜂在短期内迅速造齐巢房,并贮满成熟蜜封好蜡盖。到各个巢蜜框都贮满蜜汁封好蜡盖时,将巢蜜原样取出来,装入纸盒中贴上标有巢蜜字样白色标签出售。这样人们购买此种巢蜜时可亲眼见到纯正的熟蜜贮在巢房里。食用时先用餐具刀将木框割去,放在碟子里,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嘴里咀嚼,将蜜汁咽下去,把余蜡吐出来,是一种新鲜而又营养的食用方法。当冬季到来采秋蜜结晶时,将晶蜜切成一磅重的块状,代替奶油抹面包食用,名为奶油式晶蜜。大块的晶蜜是不能用刀切割的,只能用细铝丝切割,然后用蜡纸包好放入纸盒,贴好标签再用玻璃纸包装后即可出售。这种食用方法,人们既少花钱又可得到好的营养。一时间,丽宏出产的蜂蜜成为天津同类产品的抢手货。 丽宏出产的优质蜂蜜还让入侵中国的日寇大为眼红。张荣山告诉记者:“日本军占领天津时期,日本人想购买我家的蜂蜜,但我父亲就是不卖给他们。当时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女传教士,还站出来替我们挡驾,谎称那是教会的蜂蜜,终究没让日本人得逞。而中国人来买,即使钱不够,我们也给他。”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