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收容遣送站摘牌 50多年共向全国遣送55万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4日10:29 北方热线网 | ||
北方热线网-沈阳晚报讯,2003年6月22日上午10时,沈阳市沈河区热闹路130号“沈阳市收容遣送站”的牌子被摘下保存起来。这座从1948年10月1日起一直从事收容遣送工作的建筑完成了它的“收容遣送”使命,并将开创“救助管理”的新的历史。 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沈阳市收容遣送站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收容史”;同时,随着《城 昨天:历史的投影 “从收容遣送站成立到现在,沈阳向全国各地遣送的人员数量超过55万!”多年从事收容遣送工作的遣送站业务科科长张亚礼用这个数字开头,向记者讲述了收容遣送站的几个“历史阶段”。 1948年10月1日,沈阳市收容所成立;1985年更名为沈阳市收容遣送站。收容遣送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建站初期的几年内,收容站接待的多是解放后流落到沈阳的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当时的收容方式是政府和军队组织人力,到社会上去寻找搜集这类人员,再统一安排吃住,并由专人护送遣返回原籍,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交接。 到了六十年代,收容对象多为因天灾人祸无家可归,流浪到社会的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多数都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这些人经过短期收容后,送回老家由当地进行安置。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收容对象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真正需要救济的人员只占被收容对象的20%左右,一些非法行医、离家出走、以乞讨方式索要钱财的外来人员多了起来。张亚礼曾经遣送过一名河南籍的乞丐,当将其送到老家时,其家中宽敞的房子和豪华的摆设令张亚礼感到震惊。 更令人担忧的是,被收容者中,未成年人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的都有。张亚礼曾分析过未成年人离家的原因———父母离异没有情感寄托、过分溺爱不能经受挫折、不堪棍棒教育逃离家庭、不良行为导致流向社会……“从这个时候起,遣送站的工作内容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收容遣送变成了与被收容对象及其家人沟通、调整其心理状态,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 九十年代末期,收容遣送站又增添了新的工作内容———按照相关法规,清理三无人员;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传销者;每逢重大活动对城市内的流浪者进行清理;将被收容者中的犯罪嫌疑人移送公安机关…… 在遣送站的会议室里,挂着十几面锦旗;在教育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遣送站发展历程;而在资料室里,一摞摞锦旗和数不清的感谢信虽然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却遮不住锦旗的鲜红…… 50多年来,在遣返55万人次当中,挽救了1万多名来站时危重病人的生命;将近9千名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与家人团聚;由被遣返人员所在地相关部门安置,近2万名来沈流浪人员在家乡自食其力,有了不同的工作;数千个家庭在孩子被送回家乡后,已离异的父母破镜重圆…… 今天:最后的工作 22日上午10时,沈阳市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将门前挂了近20年的“沈阳市收容遣送站”的大牌子摘下———作为一个时代沈阳民政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它将被细心地保存下来。 中午11时30分,遣送站工作人员为站里最后3名被收容人员送去了午餐———大米饭和猪肉炖粉条。近日,这3人将被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护送回家。这是沈阳市收容遣送站要完成的最后的工作。 “应该说,国家1982年制定的那个收容遣送办法,有它的良好的出发点,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制观念的普遍增强,收容遣送工作在近两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新办法的出台是社会发展和法制不断健全的必然。”收容遣送站书记高英这样说。 仅仅从站里的硬件变化便体现出政府对被收容人员的关爱:建站时“外流宿舍”相当简陋,被收容人员的吃喝拉撒都成问题;如今,遣送站的宿舍安上了电视,设立了洗浴间,添置了医疗救护设备。高英说:“不仅是沈阳,全国各地的其它遣送站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也有了质的变化:除了本职工作以外,与被收容人员沟通情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多方寻找被收容者的家人,在遣返时与其家人探究原因,很多工作人员都成了“半个心理医生”;安置来站的精神病人、危重病人时,工作人员又成了保姆和陪护;有几名工作人员甚至学会了简单的哑语,以便同特殊被收容者直接沟通…… 高书记表示,从近些年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看,收容遣送工作确实需要变革,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收容遣送工作的实际需要。新办法的出台说明人们对自身的安全和权利更加关心,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要求更加迫切,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认同。这是加快发展、完善法制、走向世界的群众基础。国家改“收容遣送”为“救助管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明天:人性的救助 “眼前最要紧的工作是从自身做起,转变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观念,使之适应新办法,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站长甄海军表明了“当前首要工作”。 从收容遣送向救助管理转变,首先要体现在“服务”二字上———事实上,很多工作已经与新办法相当贴近: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不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等等,“近些年来收容遣送站一直在这样做”。 新办法与“老规矩”中差别最大的是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为此,“原沈阳市收容遣送站”已着手对宿舍进行改造,拆除门窗上的围挡,实行开放式管理———“这也许会给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但相信会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记者请甄站长设想一下将来的“救助管理”会是什么样,甄站长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过去住的是通铺,盖的是一床大被,现在每人一床被褥;过去能吃上饭就可以,现在大米白面管够;过去收容后抓紧遣返,现在要做些思想工作……有了这些最直观的对比,将来是啥样不难想象!” 采访后记:在采访中,几位被采访对象都不止一次地提到,沈阳市收容遣送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社会治安、城市建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并非靠遣送站一个部门单独完成的,市民的理解、方方面面的支持才是收容遣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心若在,情就在!这句歌词或许能代表遣送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一项更顺应民心、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法规的诞生,需要所有的人用心去感悟,严格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党和政府对特殊人群的人性关怀,传达社会对弱者的爱心呼唤。沈阳市收容遣送站的变迁可以说是全国收容遣送工作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将证明———“天地之间还有真爱!”本报记者李岩文
笑翻天:难以抵挡的开心风暴 享受酷翻天开心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