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承认三门峡水库设计失当的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0日15:14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刘健 据10月19日《华商报》报道,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日前率部分专家学者对三门峡库区进行了现场考察,详细了解渭河淤积和今年渭河洪灾情况后,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并指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 作为一个高级政府部门的负责人,能够用理性的态度正视历史、尊重科学规律,能够勇于承认半个世纪前国家建造的工程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这是政府行政理念的一个进步。 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于1957年4月正式开工。在这之前,因为有关部门没有进行认真的综合效益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发电,二是挡沙。对此,理论界曾有过很重要的争论。时任清华大学水利教授的黄万里一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掉大片土地。但由于种种原因,黄万里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其结果是,该工程发电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挡沙的目的不但没实现,而且使位于大坝上游的渭河河床不断增高,洪水泛滥,造成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 很明显,索丽生副部长的说法等于肯定了黄万里教授当时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这虽然晚了,但还不是最晚,因为他的这番话,在全国各类工程量空前大幅上升的这个时代,为今天的水利等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及各级官员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提供了警示。 如果站在中国当时国情的视角去考量,我们就会明白这样的事情几乎难以避免。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目光重新打量这件事,定会产生一连串的追问并从中得到启发:一个工程是否应该上马,是从发展速度或树立形象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是否能为百姓带来福利这个方面考虑?究竟是科学家说了算还是官员说了算?在科学论证中,主持者是用先入为主的原则寻找支持者,还是抱着探索的精神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声音?还有,不同意见者的意见是否应该充分尊重?当我们一旦明白某个工程的论证结果、决策甚至上马建成后的工程存在缺陷后,我们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纠正? “如果我不懂水利,我可以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不作任何评论,别人对我无可指责。但我确实是学这一行的,而且搞了一辈子水利,我不说真话,就是犯罪。治理江河涉及的可都是人命关天、子孙万代的大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记住黄万里这句发自赤子之心的诤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