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作家哈金谈话录--《等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9日14:56 青年参考 | |
本报特约撰稿 心远 发自美国 《等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军医由农村的父母做主娶妻生了孩子,但他同时爱着一个护士。家乡的父老乡亲都不同意他离婚。直到18年后他才把婚离下来,而此时的护士情人已患上不治之症,他们的感情也早就被消磨变质。 哈金的这部作品从93个出版社选送的250部小说中脱颍而出,荣获美国文学界最大规模的奖项——“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以及《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时代》周刊把《等待》列入该年度美国五本最佳小说之一。随后,《等待》被译成18种文字在各国出版。 一个母语并非英语的华人作家,能在短短数年间囊括这么多桂冠,哈金被美国文学评论界视为奇迹。《纽约书评》、《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权威评论家不吝赞美之词,认为他简练遒劲的风格直承小说大师契诃夫;《纽约时报》赞赏他为“作家中的作家”,意思是,他是特别受其他小说家欣赏、重视的那种小说家;英国《泰晤士报·文艺副刊》直接将他与莎士比亚和马尔克斯相比;美国笔会称誉他是“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但是,中国大陆论者一度对哈金看法分歧,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也表示出某种谨慎的保留,这其中或许有作品翻译成中文丧失部分特色的因素。台湾读书界掂量出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得主的分量,抢得商机,一口气出版了哈金6本小说的中文译本。但在中国大陆却好事多磨。本来2000年北京出版社决定购买哈金的获奖小说《等待》的中文版权,就在即将签约之际,一篇批评文章使北京出版社中止了谈判。直到2002年,《等待》的中译本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今年47岁的哈金,原名金雪飞,出生于一个中国军人家庭,原籍山东。14岁入伍,到吉林省晖春县中苏朝三国边境的通讯连当兵;1975年,到哈尔滨铁路局任报务员;1978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外语系,后考入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在马萨诸塞州的布兰岱斯大学(Brandies University)深造,获英美文学博士学位。他在亚特兰大附近的艾莫理大学(Emory University)教授诗歌和小说创作课程多年后,今年初转到波士顿大学任教,并举家迁到麻州。 2003年,哈金对中文文坛的影响开始增长。《万象》、《南方都市报》等许多媒体发表文章推介哈金作品。海外重量级学者赵毅衡、朱虹、黄瑞芸等纷纷撰文给以高度评价,国内小说家残雪在评论中写道,《等待》“对于人心的细腻敏锐的层层深入,尤其是它的对于痛苦的惊人的感受力,国内的长篇除了个别以外很少在这方面做得如此彻底。”11月21日,即将赴美访问交流的小说家余华计划会见哈金。2004年3月,美国密西根大学将为哈金、北岛和余华专门举行一次作品朗诵会。 声明:《青年参考》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