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为何热衷建“国际化大都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4日15:44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吴敏文 据中央纪委驻国家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透露,我国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约占全国667座城市总数的27%。 判断这样的计划是否可行,应该不需要复杂的论证。即使是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因此,正如姚兵所说,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对一些中小城市而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可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目标,为什么敢提出这样的目标呢? 如今我们的领导干部,从学历上看,大多达到本科硕士,少数甚至已经是博士;从见识和视野上看,地县一级甚至少数乡镇一级的主要领导都曾出国考察,沐浴西风洋雨,对于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即使来不及建立准确的理性概念,至少也应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吧。决策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怎么会低到缺乏起码常识的程度呢?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的人不顾实际、不顾自身能力热衷于建“国际化大都市”,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真正看上的,是铺建设摊子,上建设项目,到时候或者由国家投资,或者给优惠政策,或者干脆向老百姓摊派,反正手里就有了支配庞大资源的借口和权力。这样,建的过程中有好处,建完之后又算政绩一桩,能不趋之若鹜吗?可如果出现常委班子各包一段,硬是把一条路修成“常委路”,或者像在经济并不怎么发达的某地级市那样,各级领导热衷建广场修大道,今天修好明天拆了重建,以致整个班子集团腐败,一个小小地级市一次性揪出从市委书记到各级领导共70多个腐败分子--那时,不仅“国际化大都市”会泡汤,还会有多少人所得非所期? 其实,要化解我们某些领导同志头脑中的“国际化大都市”之梦并不难。我的一位同学,作为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被派到国外某大城市见习。据他所见,在那里一个城市的经济收支是以支定收。首先,政府要立一个什么项目,就将整个项目的计划、开支全部详细列出,在网上公布;一方面整个计划、开支细节受到民众、专家、咨询审计机构的质询,另一方面让民众进行投票。民众不支持则计划终止;民众投票支持,则将项目所有开支的经费来源,需要向民众、各类经济实体收取多少税费,再次在网上公布,由市民投票是否继续支持。市民支持则项目正式上马,市民不支持则项目流产。工程和项目全部完成之后,再将整个工程情况在网上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这样的行政模式,决策时间是长一些,但执行效率非常高;而且最大限度地杜绝了盲目决策带来的损失和行政过程中的权力寻租。 如果能用这样的决策方式和运作模式,在我们国家建成182个“国际化大都市”,才算得上当任领导之功,当地人民之福,国家民族之幸。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