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周末》:EVD“上市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4:04 南京《周末》 | ||||||||||||
本报记者 赵 磊 尽管有太多的事件、话题可供我们来议论,但在最近的日子里,新一代影碟机——EVD的上市却是一个经久不能平息的亮点。 号称是DVD清晰度的5倍、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EVD最大的两个卖点。但2000元左右一台的价格,使得它的对手DVD看上去异常强大。并且,片源和数字电视也是两个对EVD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敌手,EVD将如何突破价格屏障,引领“中国创造
11月18日对于刚刚面世的EVD来说,是它生命中第一个令人兴奋的生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各部委领导的检阅。他们很清楚,这个核心技术完全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果真能绕开DVD走路,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 据EVD技术体系的研发单位——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测算,几十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在EVD系统中的使用,使得生产EVD时需要向国外企业所支付的各项知识产权授权许可费用总和仅为生产DVD时所需支付数额的三分之一,将为中国企业每年节省10亿元的专利费。 不过,由于此前有CVD和SVCD的例子,人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一句:EVD究竟是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重要里程碑,还是又一个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的怪胎? 技术比拼 11月20日,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是中国数字光盘技术联合体各方组成的,而联合体的成员正是上广电、新科、步步高等国内主流影碟机企业。目前联合体的轮值主席是新科的老总,EVD的采访应该找他们。 于是,在和新科方面取得联系后的11月21日,记者赶赴位于常州的新科总部。新科的新闻发言人樊文建的第一项举动就是带领记者参观了新科的技术开发中心。一群技术人员正站在一台23英寸的超薄液晶电视前“观看”风光片。“要和DVD比效果,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字幕。”樊说话时一脸自信,并开始换碟。他把一张EVD光碟插入电视侧面的一个扁平开口,再按一下遥控器,光碟便完全被“吞入”电视机体内。随后,画面出现。樊开始向记者普及知识:“这叫EVD液晶电视。它把吸入式EVD影碟机内置于液晶电视中,EVD影碟机和液晶电视通过数据总线实现全数字传输。这样,从播放到接收再到显示3个环节下来后,EVD光碟上的数据不会有任何损失,清晰度达到207万像素(1920×1080i),也就是DVD的5倍。 和旁边的一台DVD播放的画面相比,记者感觉EVD确实要清晰许多,偶尔出现的人像也是毛发毕现。但樊所说的EVD的清晰度要比DVD足足高出5倍,这用肉眼很难判断。 除了清晰度大大提高,EVD还宣称在音频方面也有较大突破。2001年7月,自主知识产权的EAC音频压缩技术通过了由中国赛宝实验室(江苏)组织的,包括南京大学声学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单位专家参加的主观评价测试。测试结果表明,EAC音频压缩技术在音频质量上超越了目前DVD通常采用并收取高许可费的DolbyAC3。 不过,中国赛宝实验室(江苏)的总工程师薛凤鸣却告诉记者,EVD使用的EAC音频压缩技术在音质上听起来确实要比DVD通常采用的DolbyAC3要好,但DolbyAC3更重视现场感,两者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这一点也得到了樊文建的认同。但樊认为,EVD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在许多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从此将不再受制于人。“以后不会再出现别人往东,我们跟着往东;别人往西,我们也要往西的情况了”。这也正是EVD此次投放市场竭力推崇的一个最大“卖点”。 切肤之痛 “中国企业每产一台DVD,就要向国外DVD专利所有者交约12美元的费用。”樊文建说,“除了利润的大头都给了别人,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还使老百姓不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产品。” 而正是由于EVD贴上了“中国创造”的标签,其在互联网上受到了中国网民的热捧。“我不管EVD能否超过DVD,但只要有一丁点中国自己创造的东西,我就支持!”一位网友在新浪的留言版上这样说。另一位网民的见解则冷静许多:“研制这个机器说白了,就是不想再给外国交学费了。EVD可能没有比DVD好太多,但最起码是自己的。多支持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对呢?”更有为EVD问世而激动不已的网民当即贴出了一长串DVD企业联盟部分产品的目录,呼吁大家抵制。 其实,国内几家骨干企业结盟来研制EVD的初衷也正是不想再交学费,而这离不开信息产业部的撮合。 在国内家电企业正陶醉于成功击退国外同行,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家电市场份额的时候,6C却让中国的企业感受到专利费的切肤之痛。就在2003年11月举行的广交会上,又有6家生产DVD的中国企业因未交专利费被逐出了会场。6C是指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和JVC六大技术开发商结成的DVD企业联盟。他们因不甘心被中国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便理所当然地举起了手中专利收费的大棒。其向中国企业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表现堪称积极。1999年6月,6C宣布“DVD专利联合许可”声明,要求世界上所有生产DVD的厂商必须向他们购买“专利许可”。据中国光盘产业推进委员会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出口的DVD机平均售价在100美元以下,加上出口需要缴纳约4美元的专利费用,每台机的利润已经不足5%。 面对6C咄咄逼人的气势,中国企业希望继续挖掘中国人自己发明的VCD的潜力,便推出了CVD和SVCD。但由于和DVD相比,其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少鲜明特点,最终只能偃旗息鼓,退出市场。中国企业曾走过的这段弯路也显示出,技术上如果再不突破,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1999年5月,信息产业部将国内影碟机骨干企业和一些研究院所召集在一起,提出瞄准高清电视,研发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技术。提议得到这些企业的响应。同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正式批准组建“中国数字光盘技术联合体”,并列专项,拨款1000万。在此基础之上,这个联合体于2002年3月1日成立了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体的各企业成员变成股东。从此,这家公司成为中国企业和国外同行在知识产权方面对垒的代表。 标准之战 2001年10月15日,中国关于EVD标准的提案正式提交国际电工组织暨国际标准化组织(IEC/ISO)举行的第65届年会。该提案被受理与否将关系到EVD标准是否最终能够被确立为国际标准。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个小插曲可以看出EVD和DVD之争的激烈程度。 根据类别不同,EVD被分到了TC100多媒体音频视频系统与设备技术委员会中的属于大容量存储的TA8组。TA8这一届的组长则由来自日本某公司的代表担任。在讨论中,日本代表提出EVD的标准不应该在TA8组受理,而应该到DVD论坛去,理由是:EVD与DVD差不多。中国的代表当即指出:EVD与DVD完全是两个基于不同技术、面向不同应用的产品,EVD不是改进的DVD,因此不应该去DVD论坛。日本代表看其他代表们的观点也是如此,就没有再坚持。 在会议结束前一天,一直到傍晚5点,其他各组的会议纪要都已提交到大会文件服务器上,TA8组的会议纪要仍不见踪影。两个小时后,终于等到TA8组会议纪要的中国代表却懵了:TA8组不仅没有受理EVD申请,而且明确指示,EVD去DVD论坛申请。理由就是日本代表在会上所说的:EVD不属于TA8组,因此申请不应该由TA8受理。 中国代表团当即决定:必须抓住TC100分会闭幕式的机会,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在第二天的闭幕式上,中国代表郝杰站起来发问:“既然IEC/ISO是一个国际组织,那为什么委员会要求我们向DVD论坛这样一个企业联盟提交标准申请?”对方无言。但郝不依不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我们认为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TA8组的某些人在工作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而这种失误源于利益上的冲突。他们不能代表IEC/ISO,只能代表某些企业的利益。对此,我们表示严正抗议。” 最终,分会主席作出令中国代表满意的结论:第一,接受中国方面关于EVD的提案请求;第二,提案的所有文件越过TA8工作组,直接向TC100分会秘书处提交;第三,要求TA8组组长按照分会决定修改会议纪要。 价格屏障 尽管EVD在标准之争中初战告捷,但谁都清楚:如果得不到市场认同,即使EVD将来取得了国际标准,其仍将步CVD和SVCD后尘。有专家就直言:2000元左右一台的价格是个难以逾越的屏障。如何通过产量的扩大来降低成本,从而使EVD的价格逼近甚至低于DVD,这是企业目前最需破解的难题。此外,EVD光碟片源是否丰富和数字电视的普及程度也是影响EVD市场占有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新科集团的工作人员陈长峰在和记者聊天时就提到了“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 陈告诉记者,要想得到比DVD清晰5倍的效果,并不是抱台EVD回家就能实现的。还必须使用EVD光碟和高清数字电视,并且EVD光碟还必须是用电影胶片转的。也就是说,除了EVD,光碟和电视也决定着最终获得的观看效果。 对于数字电视,国内企业显得很有信心。因为根据国家规划,到2005年底,我国计划推出的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80个,2015年还将关闭模拟电视。“现在,EVD将和数字电视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局面。”樊文建坦言公司现在的目标还锁定在中高档次的消费者。但同时樊又估计,2004年国内企业总产量将在200万-300万之间。此前有媒体引述专家分析时的数字却只有区区40万台。显然,专家和厂家对EVD市场的认识并不一致。 而EVD光碟的情况看起来就更糟了。据樊文建介绍,一张EVD光碟可以播放约110分钟的电影,价格将在20元左右。“随着市场的普及,价格肯定将和当年DVD光碟情况一样,会慢慢降下来。”樊告诉记者,片源方面目前已经获得好莱坞一些公司授权500部,港片也有了300多部,总数已近千部。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显得有些寒碜。尽管EVD可以兼容DVD等光碟,可是如果只能看DVD光碟的话,这样的状况恐怕连钱多得要拿来烧的主儿也吸引不了几个。 后有追兵 就在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布EVD正式推向市场的第二天,缺席联盟会议的国内企业TCL和飞利浦公司共同出现在上海,向全球发布首款刻录影碟机。实际上,他们推出的是DVD的升级产品——刻录DVD。 由此,人们不由得展开联想:国外企业会不会继续改进技术,从而造出比EVD更清晰的DVD产品? “DVD的清晰度已经到头,再往上就没有了。”樊文建回答记者的质疑时语气很是肯定。不过,樊又介绍说:“国外企业现在正开发蓝光技术的产品,清晰度也会赶上我们,甚至超过。但受目前高清数字电视解像度限制,他们的产品超过我们已经没有意义。”言谈中,樊始终不忘他的攻心战术:“如果没有EVD,别人的蓝光技术产品出来后,我们肯定要跟着上,这样我国以前买的数百条光盘生产线就统统要报废了。”樊称,DVD刚出来,我国企业买人家一条光碟复制线要花1000多万美元,就是现在也要花100多万美元。而生产EVD光碟却可以就在以前的线上进行,“几乎不需要什么改动,这就避免了再次花高价向别人购买生产线”。 “你想,外国人早就去过月球,为什么我们的‘神5’今年上天了,大家依然那么激动?”陈长峰说话时总是善于总结,“我觉得这次EVD的发明从技术上讲可能是一小步,但从知识产权上来看,应该是我国迈出的一大步。” 陈说的没错,然而价格屏障却是萦绕在中国EVD生产企业头上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