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新闻:追问“年薪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11:44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作者:高渊 ●“年薪制”的推行,表明国企领域的分配进入一个新阶段,将进一步推动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进而影响整个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有人说,中国有世界上最便宜的企业家,但从职务消费的角度看,中国养着世界上 在许多普通人眼中,国企老总大都属于较高或高收入阶层。但是,在那些老总心里,目前的这点收入不能使他们满意。在最近有关部门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92.9%的国企经营者认为自己的责任与风险没有得到合理的报酬。 其实,这样的声音已持续多年。近年来,各地也陆续在国企经营者的薪酬上,进行着各种改革尝试。然而,各界最盼望的,还是中央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有明确的说法。 近日,国资委正式推出《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189家中央国有企业负责人明年起将实行年薪制。一般认为,今后这些国企老总的平均年薪将达25万元。 笔者看来,这表明国有领域的分配进入一个新阶段。因为“年薪制”的首次确立,事实上明确了企业家是区别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种“生产要素”,以其独立的市场价格参与分配。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效率体现更充分,激励作用更强劲。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制度也体现出资人对资本经营效率和回报的关心。不过,对企业具体的经营,还是由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变化来自主决定的,出资人并不干涉企业的自主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薪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考核和改革过渡时期承包经营制的考核,有着本质不同。 在经历了多年激烈争论后,“年薪制”终于要成为一项制度,这完全可视为国企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成果。现在,在期待它带来新变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近来,已经有人站出来为国企老总打抱不平。这些舆论认为,相对那些大型国企动辄上百亿元的资产,预测中的25万元平均年薪,是不是太微不足道了?它所起的激励和杠杆作用将十分有限。 其实,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年薪数额的多少,而应是年薪的形成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由企业所有者审查和监督经营者的业绩,据此决定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奖惩。为此,经营者收入必须与业绩挂钩。因为,国企经营者的收入只有面向市场与“绩效挂钩”,才能有明确效益优先,才能借助市场力量对国企经营者实施长效激励与约束。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监督问题。老百姓之所以普遍把国企老总视为“大款”,就是因为现存的很有中国特色的职务消费现象。职务消费本意是为了工作,如签单权、配公车等,但执行起来往往公私难分,也很不透明。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企业经营者职务消费的随意性很强,过多过滥,甚至完全失控。有资料表明,经营者的职务消费水平一般在其工资收入的10倍以上。难怪有人说,中国有世界上最便宜的企业家,但从职务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养着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家。在推行“年薪制”的同时,如何进一步以制度约束职务消费,将是又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国企改革不能“单兵突进”,需要整体突围和环境变革。现在看来,“年薪制”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通行的收入分配方式,但在国企普遍推行依然存有诸多难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现在国企产权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国有资产人格化代表还不清晰,经营者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也不明确,不能对企业完全负责,利益与风险、责任难以对等。与此同时,经理人市场也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还没有市场化,近60%的国企领导仍由上级组织任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薪制”的出台是个契机,将进一步推动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建立科学的企业家考评指标体系的进程,进而影响整个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