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沙面城雕的“品种”欠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17:42 南方日报 | |
作者:潮白 广州市首批城市雕塑在沙面岛展列以来,部分市民提出了异议,认为沙面的地位特殊,雕塑只是强调中西文化的对比和碰撞,有刻意淡忘过去租界耻辱与牺牲者之嫌。(见12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我认为这些市民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城市雕塑对于构筑城市形象确实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也应当承载着记录历史、反映传统、陶冶情操、审美享受和象征城市文明、弘扬城市精神等诸多方面。因而可以这样说,城市雕塑既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审美追求,同时反映着一个城市的价值观念。暂时撇开城雕不谈,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倾向,在全国不少沦为殖民者“势力范围”的地方,当年的建筑遗存变得吃香起来,成了招徕游客的卖点,本地引以为自豪的所在,有的甚至还要拿去申报世界遗产。我无意反对这样做,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毕竟是人,建筑无辜,不必像义和团那样沾了洋边的东西就不能容,搞狭隘爱国主义。但今天我们利用这些遗存,却不能只是单纯地颂扬其建筑的精美与华丽,完全忽略其所由来,更不能不记得那曾经是自己的屈辱所在。毕竟当时的同胞为我们承受过巨大的灾难。 历史素来都存在温情的一面,但也存在残酷血腥的一面。即使从整体上禽兽不如的八国联军士兵中,也不难发掘出谦谦君子。那么,倘若只是以温情示人而遮掩血腥,那就是忘却历史。就沙面而言,其“门户雕塑”所表现的“笑迎天下客”:中国少女与西洋少女相遇,一个作揖,一个点头,相互致礼的情形,在当年当然是可能出现的场景;但当年的英国海军陆战队,也正是从沙面向游行中的中国老百姓突然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9人,重伤172人,轻伤者无数,酿成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那一天是1925年6月23日。不错,广州现在有一条“六二三路”,还有沙基惨案纪念碑伫立在那里,表明我们没有忘记牺牲了的人们。但首批展列在沙面岛上的14座城雕,完全表现文化层面上的对比和碰撞,显然在“品种”上是欠缺的,部分市民感到不好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年一幅追悼沙基惨案烈士的挽联写道:“诸君慎之!到兹黑幕揭开,亲善和平,只是机关枪、巡洋舰;烈士已矣!但愿黄魂觉醒,同心戮力,做个平等国、自由民!”“平等国、自由民”已化作了今天的现实,当中英两国关系不再是“机关枪、巡洋舰”的时候,不意味不平等、不自由的时代就可以淡忘。《国歌》里不是仍然在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证实,这曲时代危亡时期的最强音,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最能够成为鼓舞全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牢记历史,尤其是那些含有屈辱成分的历史,不是要和哪一个国家记仇,而是要时时提醒后人、激发后人,以怎样的心态和干劲建设好自己的国家。 我们没必要一味地陷于历史之中不能自拔,但也不能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忘历史。在沙面现有的14座城雕中添加一点内容不是什么难事,其实,即使添上了,如果只是一个形式在那里,也未必就等于铭记了历史。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