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贪官年轻化说明了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6日16:37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潮 白 据“青年干部成长与预防职务犯罪”论坛传出的消息,从2000年至今年11月,广州地区45岁以下的青年职务犯罪立案数量及涉嫌人数,都分别超过了各自总量的四成。有关专家指出,广州乃至全国的职务犯罪都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本报12月24日A05版报道) 这个“乃至全国”,同样有数据作后盾。第30期《阿望》周刊载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敬大力说,200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案件7331人,占全年38022人的19.28%;共立案不满35岁的国家工作人员渎职案件2820人,占全年9677人的29.14%。今年以来,这两个比例依然居高不下。 一种坏的事情一旦成为“类”的现象,呈现出某种趋势,往往意味着事情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因此,当贪官年轻化呈现趋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理论上看,这个“35”或“26岁现象”不大好理解。在“59岁现象”里,那些老的、要退了的,是要最后捞一把,否则机会就没了。对年轻的来说,“捞”的机会还多得是,怎么就那么迫不及待呢?况且,年轻的贪官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不少人学历高得很,曾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顾问兼副总经济师的刘钊还是博士后呢!道理不可能不懂,也不可能比别人懂得少。单从他们年纪轻轻地能够握有一定的实权,就足以证明他们聪明得很。那么,探讨他们堕落的原因,除了指出他们政治信仰的缺失,是不是更应该着重他们生存其中的社会环境?当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时,当监督的缺失使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不可能得到遏制时,贪官的出现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由偶然导致必然。从这个角度来看,职务犯罪本没有年龄之分,但在现实的诱惑面前,年轻的官员更容易打败仗。白居易不过中了个进士,就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其实人若“春风得意”,后退起来,步子同样也会加快。那个曾经是广州市最年轻局级干部的林卫辉,平时生活就很“上档次”,抽的是名烟,喝的是名酒,穿的是名牌,回母校开校友会开的也是“奔驰”、“宝马”,令许多人艳羡不已。拥有并保持这种“派头”,必然攫取随时随地的“实惠”,不“浪费”任何可用的权力。 干部年轻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大政方针。但目前在许多地方,显然存在着片面、简单地理解这一方针的趋势,把年轻化当成目的,突出表现在选拔培养干部时,将年龄作为第一条件来划线。于是,一个新的班子组成了,往往炫耀于平均年龄比上一届降低了多少,喧宾夺主。而干部年轻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要使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活力,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实际上百姓最关心的,也是新官员能不能真正体现为官必备的正直、踏实、廉洁,能不能为百姓办事。而这一切,并不是由年龄因素来决定的。片面强调年龄,会使一些没有经过复杂情况考验的官员过早地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这种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误区应该是贪官年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贪官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本原因还是用人制度存在漏洞。这个趋势既然出现了,就回避不得。只不过,面对高学历、高智商的货色,意味着我们反腐败的难度、艰巨程度又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