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退票热”与“计划”火车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20:08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林科 在许多乘客为买不到火车票而苦恼发愁的时候,北京火车站站却出现了这样一幕:每天售票额达1000万元,退票款就有50万元,占总售票额的5%(1月14日人民网报道)。 当然,这也可以看作一项成绩。今年春运,各地火车站打击票贩子的力度之大,据 1月8日新华网报道,许多票贩子手中的票大部分来源于单位团体票,不少与车站签有订票合同的单位在购买团体票过程中存在漏洞,使一些票流入票贩子手中。据报道,每年各大火车站,都会将相当部分的车票“供应”给某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这一传统由来已久。 将车票“供应”给某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传统,那时候国人流动少,并且基本属于“单位人”,他们乘坐火车,大多是因公出差办事,这些都可以通过单位而计划好,然后将信息反馈给铁路方面,由铁路方面汇总成年度指标计划,再按照比例分配给需要车票指标的单位。 铁路部门按照“惯例”,把车票按指标“供应”给某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可这些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车票需求早就市场化了、动态化了,这些单位恐怕也很难说清楚,一年需要的火车票究竟是多少。一个按计划、按指标供给,一个需求则随时在变,这种两者间的脱节,恰好造就了倒票的空间。 求大于供,有时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实际上许多资源被“囤积”了,有火车票指标的部门不需要那么多的车票,没有“指标”的个人求票若渴,不惜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车票。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高利润的衍生,使得那些“多余的火车票”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一部分有指标没需求的企业或个人开始当起了上家,那些票贩子则成了倒爷,把火车票转卖给下家——购买车票者。“计划”火车票还是从计划的内部循环进入了“半市场”的外部循环中。 计划产生某种形式的垄断,垄断产生高利润,高利润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来分一杯羹,可这种参与不是公开竞争,而是持有“计划”票者与票贩子之间的地下交易,在这场利益再分配中,得利的是倒卖“计划”票者和票贩子,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获得本应属于他们的车票。火车站看上去似乎没有损失什么,似乎还可以从中得一点利——那些票贩子因打击而退票,按规定只能得80%的退票款。但这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资源分配不公带来的隐性损失,最终会伤害这个市场本身。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公路、航空与铁路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腰包鼓胀了,选择更多了,那么他们就会“抛弃”这一不规范的火车供应市场,去寻求更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服务。 铁路方面一直为自身的计划色彩太浓而抱怨,那么,面对“计划”火车票变成牟利工具这一计划经济下的蛋,铁路方面应当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消除这样的“内部人控制”弊端。而解决办法很简单:在目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所有的车票资源完全市场化,完全进入正常的市场流通,而不要让所谓的火车票计划供应指标再出现。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