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是雕塑“败俗”还是专家迷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12:54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孙正龙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商业街西单,在春节期间出人意料地缺少醒目的装饰。因为前不久在这里竖立的雕塑作品,因被民俗学家斥为“败俗”而被拆除。 所谓的“败俗”雕塑,是由200只两米多高的金色木筷和碗盘做成雕塑,一字排开摆 但是,民俗学家对此进行了严厉批评。他们说,“表”就是“钟”,“送钟”与“送终”是谐音,在民间这是一种诅咒,是送礼的一大禁忌;还有,在老北京,人一故去,家人就在棺椁前送上一碗“倒头饭”,上面插着一双筷子或者两根棍子,表示有人“过”了。因此,他们认为这个雕塑是“败俗”的。有关部门闻讯后迅速拆除了这些雕塑。 好好一组雕塑因“败俗”而被拆。民俗家们在此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忽视了一些民俗的弱化现象,过高估计了过时“民俗”在生活中的规范意义。笔者是北方人,民俗家提到的民间禁忌,笔者家乡也有,但都早已成为过去,就是在乡风纯朴的农村也不再如此胶着于个别苛刻的“民俗”了。作为首都北京,难道还如此执着于一些没落的“民俗”吗?民俗家研究民俗,自然要关注民俗在民间的发展演变,但如果对已经被淘汰掉的民俗还大加挽留,就不能说是与时俱进了。一些民俗,作为曾经有过的禁忌现象自可研究,但不能将其当作现实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 二是忽视了民俗中的良莠不齐现象。民俗自然无需全盘抛弃,但也不能全盘接受。有些民俗,其实就是迷信,在历史的一段时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当科学发达到今天这样的时代,许多迷信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如果还把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进行“发扬光大”,就只能说是抱残守缺了。把“送钟”看作“送终”,把“4”看作是“死”等,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的无聊玩意,即使现在还有人迷信,也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民俗,至多只是一种民间“禁忌”罢了,不该为其存在张目。作为政府部门,对于一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应该本着科学求实的精神予以对待,同时要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否则难免偏听偏信,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被称为“败俗”的雕塑,由木筷和碗盘构成,以此祝福人们新年吉祥、丰衣足食,我看没什么不好。过时的“民俗”不该拿来当规范,倒是应该对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所谓民俗进行必要的规范。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