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评论:关于“时评”的时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11:22 外滩画报 | |
理 钊 过去的一年,因为“SARS疫情”、“孙志刚案”、“李思怡案”、“刘涌案”和“宝马案”等一些事件的出现, 学术界称2003年为“公民维权年”。这一称号的得来,应该说时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闻报道将事件推向台面,时评则 在事件中推动着思维向纵深处追索,直到规则、人性的层面。 因此时评又有“公民写作”的标签。虽说我们自古便有“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圣断,但对于时评来说,怎样命名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来写和写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时评这一文体虽然进入了兴盛的时期,但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其自身发展的 问题。 首先,从时评的指向来看,大多是聚向强势阶层,主要表现在对权力者、富豪阶层和精神把头的行为的评议。时评的 本质就是对时事的评论,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强势者确也是时事的主角或重要角色,自然应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但应该 注意的是,这样的评论写得多了,写作者就可能滋生出一种代言人的感觉,认为自己正义在身,公理在手,有着形成另一种话 语霸权的危险;再者,兴奋点如此集中的时评,似乎缺少了对于“公民自身”行为的评论,即对于“庸众”习俗的批判,而历 史发展的进程表明,习俗是变革的最隐蔽而又最有力的杀手。 批判是时评的灵魂,时评一旦失掉了批判精神自然也就要走向末路,而值得警惕的是现在的时评露出了“时捧”的苗 头。这从一些时评的标题上就可以看出来:“某某制度的出台是人性化的体现”、“某某行为表明了人性关怀”等等。时评的 任务是对新事物的催生和对腐朽行为的批判,而不应该是对行为的捧赞。在这一点上文学批评走向文学吹捧的教训值得吸取。 如果时评趋向了“时捧”,这一新生的文体也就变成了乖巧的宁馨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时评变成了情绪宣泄式的“时骂”。这种时评固然犀利尖锐,读起来痛快得很,但缺少理性 的思考和追问,不能引发人们深入的思索。它没有深度的开掘,结果也只是“聊以出一口恶气而已”。 时评的再一个问题是关于“建设性”。我认为,所谓的“建设性”是带有献言献策意味的。作为一种公民理想追求的 表达,“献计”性质的时评当然可以写,然而,如果将此作为一种要求和模式来规约时评,结果只能是将时评异化。假如时评 作者都如此去写,时评就成了“为官者谋”和“为王者师”的策论,也就很难再称得上是“公民写作”和“为公民写作”了。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