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京《周末》专题 > 正文

名人办学 理想的赚钱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6:01 南京《周末》

  本报记者陈璐

  资本都有趋利性。作为掌控一定资本的名人也不例外,他们把手上积攒的大笔钱投向了近些年来资本涌动的教育产业。尤其是娱乐圈中的明星们,“办学情结”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在名人们看来,办学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赚钱模式——名气与资本的最佳结合。

  “庞大的生源是导致这些名人开办学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北京电影学院一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悉,该院今年报考人数有1万多人,但被录取的只有400人,除了少数没被录取的考生能被其他艺术院校录取外,大部分考生将面临落榜。如果这些考生还想报考影视表演等艺术类专业,一些演艺界名人所开办的学校就会向他们抛出“绣球”。

  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电影学院以前四年招一次生,后来为隔年招生,从2000年开始,每年招一次,因为报考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目前,全国有80多所院校开设了影视专业,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每年都会有民办的艺术院校在电影学院招生现场发招生简章,这些学校大都打着名人的旗号。

  名人办学的春天真的来了。但这真的是理想的赚钱模式吗?2月25日,吕丽萍的群星学校败诉,该校因此要“吐”出2万元学生的“赞助费”,而她本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坦言,学校至今还没有赚过钱。

  这个赚钱模式,值得包括名人在内的所有想利用名人赚钱的人们认真反思。

  吕丽萍:我办的学校至今没有赚过钱

  近日来,“吕丽萍以前的学生高戈状告她所担任法人代表的群星艺术学校”一事在全国一时间沸沸扬扬,高戈认为该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夸大其辞,入学后发现该校的实际情况与宣传的并不相符,于是要求退学、退款(赞助费3万元,赔偿损失费2000元),并向北京市石景山法院提出起诉,并且最终获得了胜诉。这个事件使得人们对吕丽萍议论纷纷,甚至还对她在1995年创办的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提出了质疑。2月29日晚,记者在采访中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吕丽萍。

  《周末》:高戈不惜用三年的时间来状告“群星”。这件官司刚刚结束,作为学校的决策者,您有没有总结过“群星”败诉的原因?

  吕丽萍:对于这件官司我不想多说,我也没必要大动肝火,这个学生的父母当初让孩子报考我们学校,也算是曾经信任过我们。这件案子我近期提起了上诉,3月4日之后我会有一个公开的澄清。

  《周末》:是什么促使您创办这个学校的?

  吕丽萍:我姥姥是办幼儿园的,奶奶是模范教员,哥哥现在是教授,一部分遗传因素使得我本身对教学就很感兴趣。不过不能回避的是,我本身是一个名人,这对于学校的发展确实是有好处的。北京群星表演艺术学校是在1995年创办的,当时规模很小,是个只能招收20个人的小学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一些传统的表演艺术学院的课程是供不应求的,每年有那么多的人去考北影、中央戏剧学院,考上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也非常渴望获得表演的知识和技巧,他们该怎么办?所以“群星”有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于这一批人。

  《周末》:既然这么多人选择了您的学校,而且据说“群星”的学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讲是昂贵的,您怎么保证他们能获得与付出相对等的知识量呢?

  吕丽萍:现在“群星”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历程,规模比刚开始的时候扩大了十倍。为什么能走这么长久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呢?首先我们的老师是专业的,他们都是校方从专业院校,比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请过来的。其次我们的课程完全是关于表演艺术以及和它相关联的种种学科,起码这是比较专业的。这个学校现在已经不是属于我吕丽萍一个人了,它属于所有老师和所有同学,也是社会的,学校的很多学生都在为它争光,并且以此为乐。

  《周末》:您平时自己的演出工作那么繁多,您是怎么履行校长的职责的?

  吕丽萍:我不管多忙,拍摄任务多么繁重,所有关于学校的事情都是亲历亲为的。我这些天虽然也在挑选剧本,但是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学校上,因为学校刚刚放完寒假,新学期刚刚开始,我在忙着挑选教材、老师,对课程进行安排。学校现在规模大了,有职高、大专,也有成人进修,管理的事情自然多了起来。

  《周末》:“群星”的学生毕业后是不是都会如愿走上表演道路?

  吕丽萍:学校在2月初曾经有一次大规模的汇报演出,这种演出我们一年一次,是孩子们的毕业重头戏。今年这个毕业大戏的表演是职高的同学,在我们学校职高的性质是一边念普通高中的课程,一边学习表演。这些孩子很不容易,在他们学完之后,会根据自己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选择继续深造本学校的大专,或者到别的演艺学校继续学习。本着对孩子负责,我们鼓励孩子继续学习表演艺术。至于如不如愿,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要因人而异。

  《周末》:有一些明星办的学校都面临亏损,比如上海的谢晋恒通学校,当初刚办了两三年,就亏损了80万,不得不和上海戏剧学院合并,成为其二级学院。您担不担心在“群星”发生同样的情况?

  吕丽萍:不怕,我是用身心去办学的,实际上这个学校开办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怎么盈利过,我们的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学费,还有一些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所得的报酬,说白了就是这两项。我记得有一年的毕业生的毕业大戏相当出色,我们就把这些学生入学时交的赞助费的一部分投入在租借表演场所(比如中国儿童剧场)进行公演上。我们当时投入了10万,最后票房的收入只有2000元。虽然钱少了一点,但是我们是开心的,那段时间我陪着他们演出,相当的快乐。他们也通过无数场的演出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和窍门,从他们满是笑容的脸上我坚定我自己要把经营这个学校当成我终身的职业,并且世代相传下去。

  《周末》:有传媒报道说您17岁的儿子也在“群星”?

  吕丽萍:他本身对表演确实是很感兴趣,我觉得他也是很有天赋的。他现在只是学生,他要做的就是把他喜欢的表演的技巧和知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社会的一些活动我觉得他还没有参加的必要。他表演专业成绩特别出色,但是文化成绩比较差,这是他目前最要抓紧的。

  《周末》:您怎么评价如今社会上的名人办学热?

  吕丽萍:办学不是每个名人都行的,如果随随便便就办学校,对慕名而来的学生是不负责的,对自身的声誉也是不负责的。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能三心二意。

  范冰冰:我办学校不是纯粹为了赚钱

  因为在今年贺岁片《手机》中出演武月一角,范冰冰的演技受到了公众的初步肯定。但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别看她今年只有23岁,事实上她早已于两年前就尝起了“名人办学”这个鲜,在北京远郊的怀柔县办起了“范冰冰影视艺术培训学校”。

  于是,记者和正在云南拍摄《千机变2》的范冰冰取得了联系,和她聊聊办学的心得。因为连夜赶戏,范冰冰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疲惫,但一听说是关于学校的采访,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周末》:能说说“范冰冰影视艺术培训学校”目前的状况吗?为什么会办学校呢?和您本人是从谢晋恒通明星学校走出来的有关吗?

  范冰冰:学校办了快两年,已经有一批同学毕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从事了表演事业。学校从开始时的几个学生扩大到现在的70多个学生了,下半年的招生还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我办这个学校与我从哪里出来没有关系。那时,《还珠格格》正火,有很多观众给我写信,在这些信中我了解到一个信息: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非常喜欢表演,渴望走上影视的道路。正好我有一个朋友开办了个学校,而且办得很不错,我就动了这样的念头。不能纯粹地说我想赚钱,我真的很希望有自己的事业。这所学校的创办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因为我本身的工作越来越繁多,我就把学校交给了我的父母管理。

  《周末》:你今年只有23岁,而有一种说法是,两年前的范冰冰在戏中只是一个花瓶,并无任何演技可言。也因此,有人对你的办校目的和执教水准提出了质疑。

  范冰冰:我是很年轻,这其实是一种名人低龄化的趋势,并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个别现象。人的阅历都是靠时间累积起来的,这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我的表现有目共睹,在影视作品中已经逐渐开始转型。

  最关键的是,不应该把我本人和我的学校等同起来,学校的管理有我的父母和他们聘请的专业管理人员。

  《周末》:学校是如何筹办起来的?开办将近两年,它有没有给你在经济上产生效益?

  范冰冰:当时的资金并不是一下就到位的,最主要都是靠我个人的积蓄,当地政府也有帮助。后来我们有了生源,加上我拍戏收入,学校的硬件设施就逐步得以完善,这中间经历的过程并不长。目前我的学校还没有亏损,收支还比较平衡。我也不害怕亏损,因为我们学校在经营管理上有非常专业的管理人员。

  《周末》:学校的名称前冠上了自己的名字,您是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名气来吸引生源?

  范冰冰: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仅仅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靠学校本身。学校管理严格,师资力量强大。平时我的好朋友还偶尔来客串一下老师,像任泉、李冰冰、陆毅、黄海冰啊,来讲讲他们拍戏的心得。当然理论和实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先要把理论基础打扎实了再谈实践。

  《周末》:从您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拿什么和其他专业院校的学生竞争?

  范冰冰:现在从我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都可以拿到大专文凭。当然吃影视这行饭是很困难的,有些从传统的表演院校出来的毕业生都一直在“漂”着,幸运儿毕竟是少数。但与普通艺术学校的学生相比,我校的学生实习机会较多。去年我就带了三四个学生到《聚宝盆》和《萍踪侠影》的剧组实习,参与表演,算是为他们将来的演艺道路打点基础。

  名人办学存在名实不副现象

  本报记者专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宏军教授

  虽然国内的名人开办的学校已经不在少数,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开始涉及到舞蹈、体育、模特等众多行业,但是随着“学生状告吕丽萍”一事的出现,人们对明星办校的利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记者因此采访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宏军教授。

  《周末》:有一种观点认为,名人办学就是利用自己的名气,想通过学校这个平台赚钱?

  张宏军:所有的商业行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名人办学自身有着充分的优势。首先,名人本身取得了社会认可的成就,所以这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具有一定号召力;其次,名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意味着可以调动各种资源支持办学;最后,名人能够成功,说明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成功之道,如果将成功之道传授下来,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只不过其中一些名人比较聪明,他们请专业人士来对学校进行管理,把学校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其实办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是学校,事关育人,是不能有一点偏差的。想赚钱可以,但是不能拿学生的前程和时间开玩笑。我建议时下一些还想开办学校的名人们,三思而后行。

  《周末》:吕丽萍的学生状告北京群星学校一事,引起了人们对名人学校高价学费合理与否的关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张宏军:一般名人办的学校,尽管经过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但其学费的制订肯定不完全合情合理。一些地方为了利用名人效应来扩大地方影响,对名人办校大开“绿灯”,默许某些名人在不具备办学资格和条件的情况下开办学校。而名人也会利用自身的这种名人效应,来提高学校的收费。

  很多名人学校名实不副,办学水平与学校的知名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择校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他们选择名人学校是因为对名人的崇拜与信任,而没有仔细考察名人学校的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发现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招生宣传不相符时往往因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提出退学、退费等要求。而正是因为这种状况的存在,导致了很多名人学校都出现了官司诉讼的现象。

  《周末》:名人学校怎样才能够实至名归?

  张宏军:名人不等于名师。名人对其所在领域有着不同常人的深刻的了解,如果他们把这种了解渗透到教学中去,办学应该很有前景。名人学校大部分的性质都属于民办学校,名人学校其实就是民办学校中的特殊现象,社会的关注度更高,期待也就更高,这样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