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专题 > 正文

知识分子怎么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5:32 中国《新闻周刊》

  

  对付领导,我们有多种办法,譬如,当领导在批评你的时候,你适时地向他指出:您的牙上有一粒韭菜。这样就会使 该领导很不好意思,批评的话也说不出口了。还有一种更绝的办法是,设法揭露该领导的隐私,让他在群众中抬不起头来。

  这便是《知识分子》一书的出发点之一。《知识分子》一书1988年在伦敦问世,此后立即在大西洋两岸引起了强 烈反响,在英国和美国一版再版,始终畅销不衰。简而言之,这是一本要让人看到知识分子另一面的书。

  该书封底有这样一段总结:人文知识分子一般都抱有救世主和立法者的幻觉,相信通过自己的一孔之见可以把握历史 、社会、人性的普遍规律。一般情况下,人们知道用简单的关联来解释人、历史、社会是幼稚的,但这种幼稚的错误被大思想 家们一犯再犯,而人们却在他们面前失去了判断能力。

  这些知识分子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话语权力,因此也就被作者视为“领导”,由于其有着幼稚错误的思想,所以 属该被搞倒的领导。而且由于其影响力巨大,非下猛药不足以消除其幼稚错误思想在群众中的毒害;必须矫枉过正,才有回到 正确位置。跟强敌交锋,正面作战是愚蠢之举,你不可能当面站出来说领导的话是错误的,你只能以非常规方法战而胜之,比 如指出其牙上的韭菜。

  知识分子们的“绝对隐私”

  何为知识分子?

  “从一开始,他们就宣称要致力于为人类谋利,有责任宣讲福音,通过他们的教诲引导人类前进。对这一自封的任务 ,他们比他们的神职前辈们表现出更激进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与那些自称得到了神示的宗教毫无瓜葛,他们不再是诸神的仆 人和阐释者,而是神的取代者。他们的英雄是普罗米修斯,是他盗取了天火,并带到了人间。”

  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群体的概括是语带讥讽的,而在概括之后,作者便不再满足于讥讽了,他所要做的是揭露他们 的“隐私”。他清扫历史的尘埃,找来各式各样的参考资料,全神贯注、小心翼翼搜索每一个角落,他重新发现了这些知识分 子个性中的弱点和他们所犯过的错误,他们生活中种种可恶、可耻、可笑、可悲的方面,他把这些已经被人们遗忘或淡忘的东 西组合在一起,毫不留情地抖落给读者。

  作者认为,这些知识分子中的领袖人物通常宣称他们热爱人类,或许真的如此,但是他们爱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 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他们可以为人类设想出种种美妙的图景,但在实际生活中,在同家人或朋友相处时,他们大都是极端的个 人主义者和自我中心主义者。作者所要证明的,正像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文人无行。

  因此,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卢梭是一个“有趣的疯子”,他自称生来是为了爱的,他是“人类的朋友”, 可是他又最忘恩负义,他的养母兼情人华伦夫人至少援救过他四次,他也一再表示对她的感激,但是到了华伦夫人落魄时,卢 梭对她的求助却置之不理,听任她贫病而死;托尔斯泰自命为“上帝的兄长”,他所以信奉“博爱”,是因为这可以在公众舞 台上表演得更加喧嚣,更富戏剧性和轰动效果,其实,他是个“罕见的利已主义者”;这些知识分子在两性关系上大多谈不上 任何道德,通常是把妇女当做满足自己性欲的工具,他们看中的妇女就不择手段地勾引,什么时候对她们厌倦了,就一脚踢开 。雪莱不断找来一些年轻的妇女围着他,“总是以为对于性行为的通常准则,自己永远有一种豁免权”;他们当中一些人爱慕 虚荣,一些人对金钱特别贪婪,也有些人两者兼备,罗素把他的一笔笔收入都记载在一个小本子上,放在贴身口袋里,心绪不 佳时就掏出来仔细翻阅,称之为最有益的消遣;布莱希特有着“冰一样的心”;萨特是个“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

  这些故事主要围绕着那些人文偶像们对金钱、性、名声这三项内容的态度展开,这当然是能吸引人的,平凡人的“绝 对隐私”尚且让我们读得津津乐道,更何况这些主角都是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呢。《纽约时报书评》说作者“在那些伟大的思 想家们所干的一切坏事中洋洋得意,书中洋洋得意的部分读来十分有趣”,这话说得颇有道理。

  对知识分子的一次佯攻

  随《知识分子》中译本面世,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出版商也紧随其后出版了《十作家批判书》、《丑陋的 学术人》、《余秋雨现象批判》等等对知识分子具批判姿态的书籍。这类书籍蜂拥而来,给人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人要打架了 。更令人激动的是,被打的都是以前打人的人,或是站在高处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打架的人。

  这几本书中,《余秋雨现象批判》属文集性质,把对于余秋雨先生其人其文的诸多评价汇集成书,其中正反观点均有 。《丑陋的学术人》不说也罢,一本噱头做得颇足的剪贴之作。《十作家批判书》倒是可以拿出来跟《知识分子》一起说一说 。且看看其中的批判对象:钱钟书、余秋雨、梁晓声、王小波、贾平凹、王朔……与《知识分子》虽不能同日而语,但有异曲 同工之妙。看得出来,里面的几位作者还是很下了些功夫的。

  《十作家批判书》中,“批判”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评论,而不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但有过 “文革”经历的中国人对批判一词的理解却仅仅是后者,这恰好是作者或者说是出版商们可以利用的地方。书中有很认真的学 术性的批判,但也有不少地方是对被批判者的大肆褒奖。在王小波批判一文中,与其说是在批判王小波,不如说是在批判那些 对王小波的误读者,而对于王小波本人,则几乎予以了全部的肯定。看看这样的批判:《黄金时代》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 时代可能产生且已经产生的最好的小说文本……实际上,在这本以“批判”命名的书里,读者受到了一次小小的“欺骗”,等 看打架的人围成了圈,才发现这不过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佯攻,拉开了大批判的架式,顶多是一顿高举轻打而已,甚至是拍拍 对方的肩说:你真行。

  是谁把他们推上神坛

  《十作家批判书》封面上的一段话可以视作佯攻者的口号,也可以说是对包括《知识分子》一书在内的这类书的表层 动机的概括:对当下中国文学的一次暴动和颠覆,把获取了不当声名的“经典”作家拉下神坛。在《知识分子》中,我们时时 能读出作者的潜台词:你看看你看看,你们以前所崇拜的知识分子就是些这样的人……这里有一种假定性已经被作者不证自明 地存在了,即,这些知识分子们已经坐在了神坛上,因此他要来做一个勇敢的“渎神者”。这举动未免有些可笑,因为在明智 的人看来,这些知识分子原本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套用一句流行语:知识分子也是人嘛。所谓的思想上的巨人,也仅仅是一 位思想上的巨人而已,我们也许会因其思想的伟大而将这种巨大形象扩展到他其它的方面,但将知识分子推上神坛的不是别人 ,正是这些喊着要把他们从神坛上拉下来的人。

  告诉大家,领导牙上有韭菜,是一种可笑。告诉大家,经本作者苦心研究发现,知识分子也是人,这不仅可笑,更看 出了作者的幼稚或者说是狡猾。“文如其人”的观点早就被证明了其片面性,而不是在今天才为人所知。从出版商和作者更深 刻的动机来说,不过是一次聪明的噱头而已。正如《知识分子》一书的介绍文字所说:这本让我们警惕人文知识分子的书可能 是惊世骇俗的,也可能是哗众取宠的。

  批判者的位置

  看到《十作家批判书》当中的作者以及文章,很容易让人想起《文友》杂志里面每期必有的专批文人、名人的文章。 靠着“骂名”,该杂志一度相当红火。作者在这些文章里有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我是文人,你别说我不懂;我不是文人,或者 我不是名文人,没有你们那些臭毛病,我看得清楚着呢。站在这种位置上,作者得以汪洋恣肆,激扬文字,洋洋自得而不必担 心招惹任何是非。在王朔批判一文中,作者对王朔说,你后面那些比你年轻的人还不一定比你更有戏,也包括我自己。这便是 作者标明自己位置的一句话。

  而关于《知识分子》一书,有资料指出该书为作者“历年为英国报刊写的13篇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评传”,《书评周 刊》如此评价:因为报刊媒体的作品从来就可以胡说一气而不顾其他,加上作者保罗·约翰逊的从业背景(英国《新政治家》 杂志的编辑),就更加不奇怪了。

  有关批判者的位置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批者与被批者太近,彼此算一个重量级的,容易真的打起来,并且会惹上诸多 嫌疑。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太远了也不行,被批评者一句“你不懂”就可以把人给打发了。所以,批判者的位置的重要性有时候 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所处的立场。

  文/胡笳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