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冯骥们权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6日01:52 新民周刊 | ||||||||
撰稿/钱亦蕉(记者) 近日,原央视文艺中心影视部副主任冯骥受贿案一审已经判决,冯骥受贿罪名成立,被判有期徒刑11年。继去年央视导演、文艺部主任赵安因受贿被判刑之后,央视文艺中心又一领导倒在了糖衣炮弹之下。目前,冯骥正委托律师准备上诉。
思考一:寻租空间如何形成? 受贿大多是权钱交易,冯骥案也不例外。案发前冯骥在影视部主管央视电视剧的制作和播放,对购播电视剧掌握着生杀大权,因而成为电视剧制作方的行贿对象。当然,这与目前我国电视剧产业的现状也有关系。 电视剧在我国是个半市场化的产业,用“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的话来说就是:“竞争存在于制作环节,发行购播环节则是垄断的。”自从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制作向民营资本开放以后,投资电视剧的资本越来越多,每年要生产2万集电视剧,而有效播出的仅3000-5000集,出现了严重的产、播不平衡,供大于求现象。这种不平衡使得电视剧制作这一块竞争非常激烈,“长安影视”总经理马建安介绍说,“国内每年生产的电视剧量太大,很多都是鱼目混珠,至少1/3最终见不到观众,一半的制作公司都是亏本的。”同时他也指出,一般电视剧只要能进入电视台播放的黄金时间,就会有利润。黄金档和非黄金档也许时间上就差1小时,但广告收入和卖片价格却可能相差10倍。因为业界有这样的共识,于是制作方都涌上华山一条路——想法子让大台(央视、省台、卫视收视率比较高)购买片子,并在黄金时间播出。而冯骥的一项受贿罪名正是为某部电视剧安排了黄金档。 一般来说,大公司制作的、高质量的电视剧自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上黄金档没什么悬念。然而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多片子都是中档剧,所谓可上可不上的,这就给掌握权力的人带来了寻租空间。如果发行购播也是市场化的,完全开放的,当然出现行贿受贿的几率就可能小得多。问题是我们的电视剧收购渠道基本处于垄断状态,电视台往往是一个口子进片,许多电视台,所有的电视频道都由一个部门统一购买电视剧,没有竞争,对制作公司很不利。有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几个频道、几个人之间的竞争,但整体来说开放度不够。马建安、王中军等影视制作公司的老总在采访中都默认了购片当中的“人的因素”,安排进入黄金档自然也离不开“关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剧市场研究专家赵子忠认为,一个电视剧要盈利,需要三方面保证——选题把握、制片质量、与电视台关系。说到底,受贿行为的发生,只是把这种“关系”的潜规则金钱化了。收购电视剧、安排黄金档的权力过于集中垄断的现状不改变,寻租空间不受限制,今天即便冯骥被捕了,明天照样可以再出个李骥、王骥。 为此,央视已开始“亡羊补牢”,对影视部进行改革,制播分离,并对电视剧的购买实施了新办法。影视部今后将实行收视率和责任编辑效益挂钩的考核制度、电视剧价格和收视率挂钩的购买制度,让采购员的奖金中包含收视率考核这部分。除了影视部主任,影视部的责编对电视剧的购买也有一定权力。 思考二:盲目投资哪里来? 电视剧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和电视台的垄断行为使得电视剧的产销呈现出浓厚的买方市场色彩,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据了解,电视剧市场这种制、播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已久,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制作电视剧十之八九要亏本,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资本进入呢?赵子忠博士认为,“电视剧是一种内容产品,有其固定模式——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它的特点是消费者只认可最好的部分,那一小部分会有非常大的收益,剩下的则很差。好的电视剧制作费用每集在50万左右,投拍一部电视剧总共需要资金1000多万,卖给电视台5万-8万一集,正常情况下利润在50%以上。一般投资人正是看中了其巨额利润空间。同时因为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业,有时会有不确定因素,比如当初《还珠格格》就是由一家普通的小公司一炮打红的。正是这个不确定性,才吸引了各种资金投入,有点买彩票的心理。至于大部分资金没有回报,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王中军则认为,大量资本集中进入电视剧市场,与投资人的心态有关。因为相对电影来说,“投资电视剧门槛比较低,有的几百万就可以搞定,政策上也没有什么障碍,总局对国产电视剧一直还有优惠政策”。电影投资大多亏本,而电视剧却被认为是暴利行业,所以很多投资者盲目跟进。目前电视剧大概仅20多亿的收购市场,却有七八百家制作公司在抢滩,真正优秀的有规模的公司只有三五十家,比如“华谊兄弟”每年的制作量在200-300小时,而有的小公司一年就做一部戏。 对于大量的资金都打了水漂,马建安感慨道:“从事这个行业的公司太多了,10个里面只有两三个是真正懂得市场需求、懂得规范操作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圈外的钱,暴发户、玩票的、农民投资者都有,好多是盲目资金。”有的企业拿出部分宣传费用把自己或者企业的经历拍个电视剧,权当投了广告;也有的抱着试一把的赌徒心理闭着眼往里扔钱;还有的仅仅是为了捧红某个演员。“针对这样的盲目资金,很多小公司接盘后并不以市场反响盈利为目标,而只是把钱引进来,把片子拍了就结束,电视剧拍出来能不能卖出去就不管了。”于是大批盲目上马的剧集胎死腹中,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 说投资盲目,一方面是指投资人多而杂,另一方面则指投资金额巨大。据王中军介绍,目前精品电视剧的拍摄成本也不过70万-80万一集,算上40集,也就3000多万。至于有些项目动辄投资上亿,一是不必要,二是没有利润空间。所以说,一些巨额投资项目往往成为“黑洞”,不规范因素很多,可能是黑金洗钱,也可能资本姓“国”,投拍属于一些官员的“政绩工程”,自然没有人去关心作品本身的质量,拍出来是否赚钱。 盲目投资不仅造成了浪费,也影响了电视剧制作的整体质量,使整个市场变得无序。 思考三:为什么垃圾剧在增多? 电视剧制、播过程中的盲目和腐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荧屏上优质剧凤毛麟角,垃圾剧充斥其间。 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显示,在电视台节目播出的结构里,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在这几年逐年增加,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依赖越来越强。然而相对的,电视制作的利润却在降低,精品剧的数量十分有限,电视剧的重播率一再提高,收视率前十名的电视剧,都在50个频道以上播出。索福瑞公司的总经理助理郑维东解释说,相对前几年,现在电视剧市场的需求大增,但供应方却只讲短期效应,往往有量没有质,而且对政策风险没有预期,造成前不久总局限制涉案剧以后产生电视精品剧的真空。给观众的感觉,不是老面孔,就是垃圾剧。 在采访中,赵子忠说过这么一句话:电视剧产业的关键问题是电视台赚得太多。电视台的广告收入百分之七八十来自电视剧广告收入(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收入占到整个广告收入的70%以上,黄金时段的电视台投入回报率是1:10。即这些收益的分配电视台拿9/10,制片方只拿到1/10。这样制片方自然没有积极性制作高质量的剧集。然而,有迹象显示这样的模式已开始出现松动。根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市场报告》的调查统计,2004年的电视收视率比2003年有所下降,上半年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最高收视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个百分点。为了购买好剧提高收视率,电视台只给予制作公司微利的做法不得不受到挑战。据说目前精品剧的单集价格已开始上升,如果电视台合理利用价格杠杆,必然能促进制作方的产品质量。 虽然由于地区分化、频道增多等因素影响,电视剧收视率下降是个必然趋势。但只要电视台能让利,打破垄断,制作公司有规模有品牌,注重市场需求,控制成本,电视剧市场就会变得更有序、更活跃。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