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80万元实施国内首例大规模珊瑚礁移植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6日01:44 新民周刊 |
撰稿/张 静(记者) 石化工业是一把双刃剑。 从惠州返回深圳的高速公路上,当地司机有些自豪地说,惠州人耳熟能详的“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如今已经变成了“一自油城建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个让苏东坡黯然逊色的油城,指的就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斥资43亿美元在惠州大亚湾建造和经营的联合化工厂。 惠州人满面笑容地迎接化工厂的到来。从此以后,全世界石化产业的眼光将聚焦惠州。这一项目以及周围开发的大亚湾石化工业区,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由此带动的相关化工产业链以及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一笔不得了的大账。 项目签约之日,西湖畔绚烂的烟花尽情释放了惠州人的喜悦。上世纪那场地产泡沫洗劫过后的一栋栋烂尾楼,据说也有资金陆续注入。甚至连当地旅行社精心打造的“休闲度假”,都不避嫌疑地将“石化工地”作为新辟路线。 谁都没有明说,但谁都知道,在创造GDP的同时,石化,也许同时意味着造成毁灭性灾难的风险。 污染黑手 人们对于石化工业的危害并不陌生。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琨告诉记者:“石油、石化行业大气污染的重点是挥发性有机废气、硫化物、恶臭以及颗粒物的污染。石化废渣的特点是有机物含量高,危害废物种类多,具有易燃、易爆、有害、腐蚀等特性。在吉林、天津这些重工业老基地,污染都很严重。历史形成的结构性污染使得许多国家重点企业达标步履维艰。” 就在今年的8月15日,天津市西堤头镇一位村民捧着被染红的土壤欲哭无泪:这样的土地还能种庄稼吗?百余家化工企业高密度排放的废水、废气,将河道染成深红色。十多年来,当地村民的呼吸道疾病和癌症连年高发。 来自大庆的小杨对家中的晾衣绳记忆犹新:“最严重的几年,刚换上的白绳子没过三天就变成黑的。” 广东省茂名石化公司拥有全国首家千万吨级炼油厂和38万吨乙烯设备,综合治理前流经茂名的小东江油花漂溢、鱼虾绝踪,工业区及邻近居民区烟尘蔽日,排土(渣)场臭气熏天。 在深受其害的台湾,石化厂成为不受欢迎者,遭到当地居民的抵制、围攻。 人们把目光投向中海壳牌,碧海银滩、鸟语花香、五湖八景,惠州这座小城拥有的这一切会不会成为过眼云烟?中海壳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否打造出石化业的另一片天空? 比“净水”还干净的“废水” 面对疑问,中海壳牌公司总裁蓝仲凯先生以其一贯的自信表示:“我们说的,我们一定做得到。我们做的,你们一定看得到。” 在蓝仲凯看来,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简单地等同于额外的运营成本,而是负责任的商业行为的核心。他要在南海这片土地上,上演一幕在“清洁生产”理念的指导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完美风暴”。 走进中海壳牌工地,习惯了机声隆隆、沙尘满天飞的记者惊异地发现这里的工地“静悄悄”,厂房窗明几净,高高的炼塔排列整齐,四通八达的管线错落有致,裸露的场区新植了低矮的灌木、黄土地上湿漉漉的,15辆洒水车24小时在马路上洒水防止扬尘。 作为项目管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壳牌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项目设计、建设到运营阶段的各个决策环节。 “传统工艺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含氯副产品,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在国外已经被逐步淘汰了,我相信在中国,将来也要被淘汰。联合化工厂从选择工艺开始,便采用了壳牌的专利技术,以苯乙烯和环氧丙烷联产工艺进行替代。”蓝仲凯告诉记者。 “正前方这两个白色储液罐储存着整个工艺装置的废液,经过混凝、沉淀,来到左边水泥筑成的曝气池,通过生物分解,把杂质分离出来,然后进入净水系统。” “这就是我们净水系统的一部分。” 中海壳牌可持续发展专员仲勇指着另外两个巨大的圆柱体储液罐:“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储存在这里,经过混凝池、沉淀池,来到左边的这些白色的小储水罐,通过阴阳离子的作用把水中的重金属脱掉,就可以二次利用成为蒸汽发电用水。这些净化过后的水比纯净水还干净。” “固体废物处理原理很简单。我们把固体废物以及废水处理后的淤泥经过脱水送到这个固体废物焚烧炉焚烧,再加入石灰脱硫,加入活性炭脱去二恶英,最后通过电除尘把粉尘脱掉,再排入大气。” 至于生产中让人闻之色变的“毒气”,联合化工厂变废为宝,将它们送进燃气炉燃烧发电。 中海壳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中海壳牌化工厂项目落户前,惠州大亚湾海水污染已经比较严重。中海壳牌经过环保处理排出的“污水”,居然比排污管周边的海水还要洁净。 珊瑚大使 通往项目工地的马路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路灯全部在路的南侧。这并非当地风俗,可持续发展专员仲勇讲述了一段小插曲:“本来路灯设计是两侧都安装的,后来考虑路灯设在北侧夜间会把灯光照到海上,影响海龟产卵,我们决定只在南侧安装路灯,使灯光只照向陆地。” 为了海龟不过是改变了路灯设计,而为了珊瑚却让中海壳牌额外付出了80万。 “珊瑚被认为是‘海底的热带雨林’,能够维持海水中的碳元素平衡,珊瑚礁区则是鱼类繁殖的天堂。在东南亚,有30%的鱼产量是从珊瑚礁区的海域捕获的,对海洋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昭进说。 “我们在挖航道的时候发现下面大约有400平方米的珊瑚。当时有些人就说:反正规划时没知道下面有珊瑚,如今闭着眼睛挖就是了。可是从环保角度来说这是不对的。为了使这些珊瑚免遭施工的不利影响,我们花了80万元,请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在大亚湾北部近岸实施了国内首例大规模珊瑚礁移植工程,将其移植到大亚湾内鸡心岛和芒洲岛的西海岸线的指定地点。这两个岛屿距离码头引堤约6到10公里,根据底栖生态调查报告,是大亚湾海域最适于珊瑚移居的地方。”蓝仲凯回忆道。 2003年5月20日,潜水员开始进行珊瑚移植作业。 这些珊瑚大多呈球状,最大的直径可达70厘米,生长在砂砾层上,很容易掘出。潜水员使用简单的工具将这些健壮的珊瑚掘起,并马上放入水下的悬挂于浮筏的笼子里。 为尽量减小对珊瑚的破坏,搬运船只的船速必须保持在每小时2-3海里的范围内,将珊瑚从引堤区域运至移植区将要花近2个小时。移植工作持续了整整18天。 移植珊瑚最大的挑战在于它能否牢固扎根,新加坡曾至少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珊瑚移植,但有的珊瑚因无法扎根而被海水冲走,有的珊瑚因移植到淤沙混浊的地方无法呼吸而枯死,结果前功尽弃。而根据2004年中期的监测表明,中海壳牌移植后的珊瑚存活率近95%。 “除了生态意义,我们花这么多心思移植珊瑚还有更大的价值——它给当地社区带去了环保的概念,使人们珍惜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他们都叫我珊瑚大使。”蓝仲凯非常欣慰地笑起来。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