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一生守护那冷冷的铜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17:35 外滩画报

  2004年9月25日,“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马承源去世。他的死,被挚友称为:“我们 丧失了一个天才,一位如此热爱文物的大师。”

  外滩记者 曾进/报道

  11月19日,马承源已去世近二月了。从吴兴路马家窗户望出去,冬日下午,阴且寒冷
、光线昏暗。家中客厅书桌 上的白蝴蝶兰也有几片花瓣开始枯萎、凋落。

  客厅墙上挂着马承源遗照,照片上的他身后是上海博物馆宏伟的建筑,他微笑着,以欣赏的神情审视着客厅对面整面 墙的书柜。那里,装着与他一生有关的青铜书籍。陪着墙上马承源照片的是老伴陈识吾时时投去的目光。

  陈识吾送别马承源的蝴蝶兰上曾挂着她献给他的挽联:亲爱的慢慢走一路平安。识吾。

  马承源,前上海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于2004年9月25日去世,时年77岁。人称“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 ”。

  64岁迎来人生巅峰

  1991年,64岁的马承源不会想到,自己会这样突然地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那一年11月,得知上海市要兴建十大文化建筑,作为上海博物馆馆长的他立即给当时的市长黄菊写信,说:“有很 多上海市领导、前任领导都来看过上海博物馆。像陈毅、陈丕显等好多人都来看过上海博物馆,每年春节都会到上海博物馆来 看我们新收的东西。您当了多少年市长,还没到上海博物馆来过,希望您能来看一看。”12月18日,黄菊来了,并带来了 同意建新馆的好消息。

  这一梦已经等了近12年。1980年,因承办中国青铜展览,他跑了美国很多博物馆,刺激了他要建世界一流的上 海新博物馆的决心:“文物保管不好,我们愧对先人,对后代子孙交待不了。”

  这一梦应该也等了37年,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毕业生,1946年入党的老地下党员,54年进 入上博,就此在文物堆中寻到了一生的归宿。

  《纽约时报》10月15日发表的马承源讣文记载了这样一件往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博文物受到了官方保护。当时红卫兵“破四旧”,跑到上海收藏家家中破坏文物,马承源则睡在 办公室接听那些绝望的收藏家的电话,分派博物馆同事去保护和征集他们的文物。得知红卫兵要到博物馆,马承源让同事装成 红卫兵,在陈列室玻璃柜上贴上大字报。说:“当红卫兵到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们也在搞革命。”后来,马本人也被同事斗 争,关进一个库房。他被一次次扔在博物馆的大理石上,逼他承认为私利出卖博物馆公共财产。他始终没有承认,被送到干校 改造。

  他的幼子马子谦只知道父亲在“文革”中手被打断过,但这个故事却没听父亲提过。

  马承源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们这些人还是比较理想主义的,哪怕为此吃过苦头, 一个人的性格也不能改变了。”

  在上海博物馆新馆的筹建过程中,马承源的个人魅力和交际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早年,马承源为海内外收藏家鉴定文 物,不收分文;海外朋友到上海来游玩,他还专程派人接待游玩。馆里有些人不理解,他则说:“这点钱算什么,这份交情在 ,来日方长,自有用。”上海博物馆筹建新馆时,马承源和他的同事筹到了1000万美元捐款。

  上海新博物馆于1996年10月建成,成为上海新的地标性建筑,被《纽约时报》评为上海复兴的标志。马承源也 因此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委员会授予的洛克菲勒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中国人。

  一生痴醉是青铜

  马承源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了80余部青铜专著和论文。同行、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评价:“他的16册《中国青铜 器全集》是目前中国最好的一部青铜器书。”

  马承源靠青铜器起家。1954年入馆后,他整天躲在仓库研究青铜器不出来;一次因为急性胰腺炎,差点死在仓库 里面。1956年,他干脆向上头打报告请求调离党支部书记岗位,一心做业务。也因这种痴情,成就了“中国青铜器鉴定第 一人”。

  但凡有青铜功底的人,能迅速察觉到上博建筑强烈的青铜情结。俯瞰,如一面古青铜镜;正视,似古拙的双铜鼎;进 门,门把手系仿古青铜器羊角纹饰。入大厅,中厅地面图案则取于唐代铜镜上的纹饰;扶手栏板系东国青铜器上回首龙卷尾的 龙纹;趴在扶梯的包首,取自西周青铜纹饰。在这些细微处马承源留下了自己的情感印迹。

  因青铜器,他与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友谊成一段佳话。1997年希拉克访华来到上博,看到书中一张图片时,脱口而 出:“这是不是二里头文化三期的青铜器?”面对法国总统如此专业的提问,马承源惊讶不已,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两人遂言 谈甚欢,以至总统专机推迟了一个小时才起飞。

  1998年,希拉克亲手给马承源戴上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荣誉军团”勋章。1999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法国,希 拉克将马承源请到法国,参加约请江泽民的私人晚宴,特意向江主席介绍:“马承源是我的私人朋友。”马承源告别会上,希 拉克送来花圈。

  2003年10月,76岁的马承源与同事陈佩芬一起去美国考察青铜器,一星期跑5个州,5天跑5个城市,每天 清晨两个人都是背着包急匆匆去赶飞机。“在美国那些日子里,博物馆的人非常尊重他,大凡马老要看的青铜器,他们马上掏 出钥匙给他看,还把周围区域隔开,仔仔细细给他一个人看。”陈佩芬回忆道。

  “那些和马老一道出国出差的人都怨声载道。”上博党委书记胡建中说,“马老出差永远只有博物馆和飞机场,外出 旅游,想都不要想。”和他出差,同事濮茅左说:“只见过灯下的文物,没见过灯下的城市。”

  在马承源去世前2个月,他和老同事宋明明在一次电话中感叹:“我就是劳碌命,要做事情,不做是要死的。我就是 一天到晚想着青铜器。”

  马承源的一双眼辨宝无数。很多没有生气的文物经他辨识后,立即身价倍增。20世纪90年代,他经常到香港古玩 市场“寻救”大陆流失的文物,带回了300余件文物,诸如晋侯稣编钟、晋侯稣鼎、吴王夫差盉等国宝。香港古玩市场有传 闻,但凡得马承源一瞥的古玩,商人立即会收回店内,假以时日,再高价出售。

  1999年,他从馆长位置退下,成为上博顾问。

  高处不胜寒

  在马承源的告别会上,一个花圈上写着:高处不胜寒。

  对于马承源的性格,有很多争议。在东方网BBS上,有人批评他“专横霸道,任人唯亲,顺昌逆亡”。

  好友张安奇说:“马承源缺点是耳根子软,别人稍微说点好话就心软。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优秀的人,人不可能是 完人。”

  马承源任馆长期间,中层干部陈鹏因经济问题被捕,马承源也受人诟病。

  记者在上博办公室问及一行政人员,对方说,平时青铜器部的同事都很怕他,一看他,眼神就不对了。退休的副研究 员宋明明还记得,一个编辑因编《上海博物馆集刊》差错太多,被马承源痛骂;一进办公室,他就骂道:“你混蛋!”立即将 这名编辑撤职。

  一次记录会议笔记,一个同事因为字不好,被马承源教训了一番,当时这个大男人就哭了。马承源常对下属说,搞古 董的,就是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事业,字不好,怎么做?在他手下干活的人,悄悄在底下把字练好。

  有人联名写信将他告到了中宣部,说他贪污,包括利用公职拿走了博物馆里的两张古椅。经过调查,那两张椅子是某 卖家多余带到博物馆中,马承源考虑对方如再带回去过于麻烦,便自己买了下来。

  马承源快退休时,有人怀疑美国华裔收藏家范季融资助青铜器部每年5万美元(共计5年)的研究基金有问题。调查 结果是,5年下来,马承源未动分文,全部用于部门其他人员。

  幼子马子谦则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一次,他跟着上博的车子到虹桥机场送父亲出差。到了机场,马承源掏出 10元钱给司机,嘱咐把钱作为马子谦的回程车票交给总务处。从此,他不再单独坐父亲的车。1996年上博新馆建成,他 和家里一行六人到上博参观,马承源把他们从馆长办公室请出来,到大厅一人花20元门票进去。

  1999年12月10日至2000年1月2日,台湾收藏家许作立先生在上海博物馆展出《金刚神韵——傅抱石金 刚坡时期作品特展》,被传全系假画。美国纽约《世界日报》、中国大陆《南方周末》、《美术报》、《重庆晚报》和台湾《 艺术新闻》等相继报道此事。对待整件事,马承源似乎特别“冷淡”,只说过一句话:不去看。据知情人透露,马承源在展出 之前已经知道这批画作的“问题”,曾叮嘱馆里有关负责人士不要展出这批作品。但他不愿意看到的还是发生了。

  马承源的告别会来了40多位海外朋友,有上博文物捐赠者、收藏家范季融和何鸿章等。60来岁的范季融会前会后 哭了好几次。后来打电话给朋友说,自马老走后,每见青铜器不禁睹物思人,不忍再看。

  最后的日子

  “到了晚年,他异常珍爱生命,很听医生的话。”相识近27年的同事濮茅左说。

  马承源身前有各种老年疾病,如心脏病、脑血栓、肾病等,每天早上夫人陈识吾要给他量血压、测心脏、量体温、吃 药后才允许其出门。

  后来医生建议,一天只能吃三克盐;夫人陈识吾就专门拿一个小天平仪器,严格称三克盐做饭。两人每顿只吃一素一 荤一汤,几乎没有任何味道。

  “他每天都在考虑工作上的事情。马承源是一个内向的人,只有碰到工作上的事情,他才会话多起来,别人都不能说 ,得听他说。”夫人陈识吾回忆道。

  死前,他似乎什么都准备好了。身边相处的同事陈佩芬和濮茅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马承源已经有了要走的迹象,只 是当时没有察觉。陈佩芬与马承源共事半个世纪,两人分别从正副馆长职位退下来。他叮嘱陈佩芬好好写《夏商周青铜器研究 》,为她的书认真写了长长6页的序言;他和濮茅左一起编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嘱咐濮说:“这本书,我不能干 到底了,你要多辛苦了。”在澳大利亚的女儿回国陪了他17天,感觉父亲精神很压抑;刚刚回澳三天,就接到了父亲的噩耗 。

  张安奇说:“马承源集中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华,我们丧失了一个天才,一位如此热爱文物的大师。”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