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需要公信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0日10:09 新世纪周刊 | ||||||||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六大“世遗”门票价格听证中,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情况,一方面是参与听证的代表几乎异口同声 地赞成涨价,另一方面是新华网等网站的网民九成以上不同意涨价。 除了“世遗”门票听证,我们还是经历了新交法听证、水价、电价的听证,“听证”仿佛正逐步成为政府“执政为民 ”的一种具体体现。
政府实行价格听证,无疑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推进依法行政,有效防止决 策失误,都具有重大意义。 不过,如何听证,听证公信力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也正困扰着人们的视线。如代表产生的公正性、代表性如何体现? 除了代表的声音外,其他声音还听不听取?公众的意见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决策等等。 应该承认,几个、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代表,都很难真正代表成千上万民众的所有意愿,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网络、 短信、信件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听证”中来。因为参与的人越多越广泛,交流、讨论的越充分,各方利益才能得到充分 体现。应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听证”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再有,“听证”不能停留在一次、两次上,它应该是一个过程,公示听证事项,合法选取听证代表,多种途径收集意 见,然后讨论、反思、再讨论。不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仅凭一、两次的听证会,听证的意义、效果实难体现,而所谓“公正 、公平、客观”的听证原则就更难谈及。 人们期待的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听证”,而不仅仅是一个“听证”的形式。 (撰文/歆效)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