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旧时节令(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2:21 城市快报 | ||||||||||||
文/许杏林 许杏林,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6年受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1987年担任河北区政协文史委编辑主任 ,至今为全国50余家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文章,文章涉及文史、民俗、教育、文学等内容,家有藏书1万余册。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以各地风俗不尽相同。天津城市的发展虽比较晚些,但在民俗节令方面既有 继承,又有发展,更有自己的特点。当然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民俗节令也有变化。有的陈规陋习已被新的习尚取代 ,确为可喜;但也有些可贵的传统风俗,竟逐渐消亡被人遗忘。故援笔追述,有的可弘扬,有的可理解其含义,有的可批判。 新旧杂糅兼顾,未作选择,只供参考,并就正于识者。 本文所述节令从农历正月初一元旦说起,至腊月三十除夕为止,虽曰有则必录,但也难免挂一漏万之虞。元旦是我国 大节,讲究甚多,非此短文所能概括,只好略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岁之首,故称“元旦”。古代的岁、载、年通用,故元旦也称新年,并不称春节 。春节古也有之,而是指立春日。今行公历,始改农历新年为春节,以与公历元月一日的新年加以区别。 我国一年四季以春节为首,正月初一既为春之始,又为岁之首,故从古便极重视。古代天子在这天率百官到东郊祭祀 上天,祈求五谷丰登,亲自扶着耒耜耕一段地;宫里王后也在这天带领六宫嫔妃,在宫内种植五谷,以表示重农。 天津人在元旦清晨即起,称“岁朝”,不汲水,不乞火。穿新衣,设神象于堂中,摆香案供品,拜天地,拜全神,拜 祖先,拜父母长辈,次弟拜毕,然后吃素饺子,取更新“交子”(新年自子时起)之义。有的整夜不睡,称之为“坐夜”。妇 女,特别是年轻妇女和女孩,全身红色,即头戴红花,身穿红袄红裤,脚着红袜红鞋。但天津人旧习,大多因除夕夜“坐夜” 不睡,故初一多不出门拜年,除大家族分居,这天男人才率儿孙到长门家中拜祖。农村这天有上坟(拜祖)的。女子不出门, 到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习从初一到初五,妇女不串门。即使住同院,也不串门。但有的人家,于初三请“全人”开市,开市后妇女就可以 互相串门了。这几天不以生米为炊,主食大多在腊月小年之后就已做好准备。正月初五晨起放鞭炮,称“破五”,或谓为“五 路进财”,商号也就开门大吉了,人们开始如正常互为来往。旧俗有的初六(过破五)开市。 立春即古之春节,或在年前,或在年后。古代对立春极为重视,每当立春前三天,天子仍要率百官迎春于东郊。百官 还要穿春衣,戴青帽,插春幡,做土牛耕人的门外鞭打春牛,俗称“打春”。后来逐渐演变简化成用纸札春牛鞭打。至立春这 天,人们还沿古习炸春卷,烙春饼,吃生菜。生菜一般用葱、蒜、韭、芥等嫩菜掺和在一起食用。此外还要吃白菜心和萝卜, 尤重紫心萝卜,称作“咬春”。传说咬春后去病、益寿、延年,一年内大吉大利,吃萝卜煞食去痰。说“吃萝卜就热茶,饿得 医生满地爬。”故天津至今仍保留着立春之日吃青萝卜“咬春”的习俗。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