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石头刻岁月 片纸拓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2:38 城市快报
石头刻岁月片纸拓人生(图)

石头刻岁月 片纸拓人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记者沈沂/城市快报

  在举世文明中,还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倚重石头为文来保存对历史文化记忆的。古人将重要大事记载镌刻于骨板或青铜 ,也有刻于砖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图像的,但用于长篇碑文最多的质材当推石料。自公元175年至183年, 儒家七经20余万言已被刻于46面石碑的正反两面,自公元605年起至1096年,古人在7137件石碑上镌刻下40 0余万言
的佛经。

  在纸张开始流行的时代,石雕也依旧盛行,导致了拓印方法的发明。拓印的方法是用微带粘性的药水洇湿碑面,铺以 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这种方法拓下来的纸片称作“拓片”,用拓片装订成 册的称作“拓本”。拓印本既不像简策那样笨重,也不像帛书那样贵重,又可以省去校对和抄写的麻烦,而且随要随拓,便于 携带。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真要说声“幸好”,国人发现了这种以纸和墨复制老旧碑文之法,否则笨重的石碑怎好随身携带、永久收藏。在没有 数码相机的年代,拓本(或称染墨拓本)实即“印刷”铭文而制成之可携带及广泛流传之精确复制品。

  “墙板上的字如小孩拳头大小”

  对于收藏爱好者刘志国来说,他藏于家中的两块木板和一块石碑是他儿时记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天津拓片艺术 留给后人的回忆。

  在刘志国的记忆里,他家的墙板、窗台板、台阶上都刻着字。“以前我家住在日纬路河北分局对过的一套院落里,同 院有个周奶奶,说这是早先‘八大家’李家的宅院。而我家住的那间‘下房’,在李家搬走后改成了一个拓片坊。”刘志国说 ,“这些墙板、窗台板、台阶其实就是当年做拓片的木板和石碑。”

  刘志国清楚地记得,墙板上的字如小孩拳头大小,但很遗憾,修房时被大人拆下来,已经不复存在。留在刘志国手中 的《宋代米芾拓版》和《王羲之手书佛遗教经》原先是他家的窗台板,这才得以保留。“父母打算拆窗台板的时候,我10岁 ,那时候屋子里的木板都拆得差不多了,我特别喜欢这两块木板上的字,央求父母给我留下,这才得以保存下来。”至于那块 石碑,刻的是后周时期一位夫人的墓志铭,是刘志国从家里的煤球堆下刨出来的。

  “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好办法。除了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 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办法记录。”刘志国说。

  刘志国仔细地测量过这块石碑,墓志铭长56厘米,宽36厘米,厚8厘米。“每行23个字,全文10行,首尾共 计257个字。字迹完好,犹如新刻……”刘志国如数家珍。而那块《宋代米芾拓版》却是残缺,只剩下半块,但依然能看出 这是当时为出书刻的木板。“上面是10个半页,刻工精良……”《王羲之手书佛遗教经》较为完整,是10页小楷,但由于 木质损坏严重,刘志国已经不敢再用它拓印了,只将《宋代米芾拓版》和墓志铭拓印出来,以便进一步研究。

  “前代拓石工序特别麻烦”

  刘志国总会回想起小时候的家,昔日居住的小屋中,无论抬头低首或是坐在窗台前晒太阳,触目所及的都是行书、小 楷、隶书……各种模样的文字。它们或在木板上笔走游龙,或在石阶上安之若素。

  每当年幼的他坐在屋子中央,环顾着四周斑驳的木板时,耳边似乎就会传来,蘸了墨的扑子在木板上敲打的声音,那 声音很轻,却每一下都敲在他的心里……眼前总会有一位老师傅和一个小徒弟的身影。

  院子里有一块长满青苔的石碑,由于常年倒在地上,青苔自然趁虚而入。老匠人都知道,这青苔不能刮,否则会损伤 刻文,只能用火烧掉。青苔在火苗下渐渐萎缩,化作干枯的碎屑随清风飞离石碑。老匠人吆喝小徒弟端来一盆清水,开始清洗 石碑。粗糙的大手带着水珠滑过石碑,如同抚摸珍贵易碎的玉器。他细细地擦拭着石碑的每一寸“肌肤”,让陈年的泥垢、附 着的草屑统统随水流而去。

  屋子里,小徒弟早就做好了准备工作,拓印碑刻的专用纸早已取出裁好,像师父清理石碑一样,他也将纸上的疙瘩、 草棍清除得一干二净。

  这一次小徒弟没有忘记师父提醒许多遍的步骤———闷纸,按刻石尺寸裁纸。“记住,四边都余出3厘米”,师父叮 嘱了一句。小徒弟答应着,继续工作……

  “或是把裁好的纸摺成20×20厘米方块,或长方形,每摺相错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入 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一张湿纸,加上叠好的一张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等待湿干均匀后 取用。”工序到此还不算完,刘志国告诉记者,前代拓石一般先将纸用白芨水浸湿后贴在碑上,或者先在碑上涂白芨水后再贴 纸,此称上纸。上纸以后,才能上墨。白芨水是中药材白芨的浸出液,无色透明而有粘性。使用白芨水的目的,是利用其滑而 有粘性,使纸附在石上,纸干后不致轻易绷起脱空,如此就便于上墨。

  老匠人又出现了,他把小徒弟裁好的纸盖在石碑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 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石碑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老匠人弯着腰、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下的石碑 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他用鬃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几乎让纸张成为石碑应有的一 部分。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一张黑白分明的拓片就在老匠人的手下诞生了 。

  “拓印碑刻用纸是很讲究的”

  刘志国告诉记者,拓印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 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和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拓印碑帖的佳品。用烟子和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和蛋 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

  拓印碑刻用纸,是很讲究的。太薄易破,纸厚又不能呈现笔锋;另外纸要有韧性,竹纸不耐久,棉纸易干起毛,藤纸 较佳。而至于现在,用熟宣就可以了。

  注意用力轻重适宜,纸张不能皱,不能破。如石刻坚固,纸上需垫毛毡,用木槌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不可用木 槌重击。拓纸打平后要检查纸需稍干,这是以纸质和拓件的不同,凭经验决定的。用两个拓包上墨,先干淡轻打,层层打上, 墨色逐渐加深。

  刘志国拿着他拓印的家什向记者讲解说,拓印用的扑子用白布或绸缎包棉花和油纸做成,内衬布两层,一头绑扎成蒜 头形,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种扑子。把扑包喷水潮润,用笔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扑子揉匀,如 用双扑子,可先在下面扑子上蘸墨,然后两扑子对拍把墨汁揉匀,再往半干纸上扑墨,第一遍墨必须均匀,扑三四遍墨见黑而 有光即可。若是拓印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面粗糙,可用白布包谷糠、头发、砂粉、锯末等做成扑子,将双扑子蘸墨揉匀后再 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还可以用马尾鬃制成罗底,然后内衬毡子、旧毛料做成罗底扑子,只用单个罗底扑子和一块拓板,拓 出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另外,小型拓片,可以用软毛笔、软毛刷润湿,大型拓片,可以用毛巾润湿。扑子的大小,根据所拓对象的大小而定 。内部用新棉花,外加一层不透水的薄纸,最外面包上绸子,用细绳或皮筋扎住。扑子蘸墨面要没有褶皱,扑心要稍鼓。

  拓印无疑是保存文物资料、提供临写楷模的重要方法。拓印技术,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 的碑刻,因有拓本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被毁,传 世拓本遂为珍品;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本传世,就成为孤本。拓印可将石刻、古器物铭文和细 微的花纹清晰地拓出来,以弥补照相技术的不足。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