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护照:“交通”与“阻隔”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3日14:14 新民周刊

  护照的含义在于:“自由交通”和“安全保证”。

  撰稿/汪 伟(记者)

  护照黑市由来已久。

  好莱坞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开头深入人心。1940年,擅长闪电战的德国将军们席卷欧洲,6月占领法国。欧洲陷入了黑暗。留下意味着战争和死亡,“通行证”——护照通往自由的美国。无数难民、流亡者、罪犯和反法西斯人士集中在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每个人都在等一张通行证”。

  电影中的欧洲面孔充满了紧张、犹疑和绝望。对一部分人来说,亨弗莱·鲍嘉因为饰演了一个黑市中的护照贩子,在银幕上实现了永垂不朽。而中国古代的护照贩子们,只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汉语词汇:卖关子。

  “关子”,即是中国古代的护照。“卖关子”史话,与好莱坞电影故事和湖南岳阳的护照买卖案,其实异曲同工。

  “PASSPORT”的通行

  “关子”/护照可卖,是因为作为经济、政治活动必要条件的通行权有价可沽。

  《西游记》中说,唐僧师徒一路行经西域各国,第一等要紧事情,是请官家在唐王签发的护照——通关文牒上,盖印押花。根据护照研究专家、中国驻加蓬大使范振水的研究,这一情节可能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的想象。历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没有通行证件,一路混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客队伍中,有数次几乎被中国守关的士兵射伤。

  另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伍子胥过昭关”中,伍子胥逃避追杀,想脱楚入吴,因为没有通行证,在吴楚交界的昭关受阻,一夜忧急交加,头发尽白。

  这两个故事最好不过地诠释了护照的含义:安全和自由通行的权利。不管在哪个时代,这样的权利都不是人人能够得到的。人类社会进入国家形态,边境和边界就日渐壁垒森严,要进入其他国家,难;要得到其他国家的保护,更难。在现代护照制度形成前,持护照旅行一直是一项殊荣。这是护照的市场价值的来源。

  有国家,就有了利益分殊、领土区隔,是为主权。对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在边地争夺水草牧场,掳掠人口,有必要铸起城池要塞,加以保卫。关隘城池、领海领空,将主权及其负载物:土地、人群、经济体甚至种族,区分开来。这是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阻隔”。

  有“阻隔”,就有“交通”(交流、沟通)。经济扩张、文化外延,战争、瘟疫、自然灾害,要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人类交流。这是“交通”的动力所在。东院种树,西院结果,一条莱茵河流过欧洲多个国家的领土,城池阻挡不了经济联成一片的自然需求。当“交通”和“阻隔”碰撞,产生了外交和国际关系,顺带发明了护照。

  护照上的要塞

  与中文“护照”一词相对应的“PASSPORT”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文档中。蒸汽机发明后,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全球贸易、人员流动同现代民族国家日益兴起,“自由交通”和“安全保证”变得前所未有的紧要。“PASSPORT”成了“使用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声誉最高的国际旅行证件”。

  根据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的研究,历史上护照的名称不一,材质多样,形式各异,护照颁发者也不统一。只有“自由交通”和“安全保证”的含义如一。

  现代护照和签证制度的产生,是工业化后人类经济大扩张,并最终引发科技多米诺骨牌效应,催生全球化时代的大势使然。18、19世纪,西欧各国通过大量转移人口完成现代化转型,这是“交通”合法性的历史基础;20世纪以来,大国瓜分相对匮乏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导致两次世界大战,而发达国家从人口输出国变成人口输入国,又为新的“阻隔”提供了来自现实政治的支持。

  “9·11”调查报告表明,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的途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借助假护照。防范刑事罪犯进出国土,日渐成了各国加强护照和签证管理的最好理由。日趋艰难的签证申请(尤其是赴欧美国家的签证),与19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护照上的要塞似乎前所未有地树立起来。

  然而,护照的“阻隔”作用终究值得怀疑。1985年,法、德、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5国签署约定,“消除彼此对人民、货物国境限制”,其后又有欧洲10国相继加入,确定了欧洲15国间开放边界的“申根协定”。虽然主权和跨境犯罪之忧,使原定于1993年与欧洲大市场同时启动的协定一直拖到1997年才开始生效。但“申根协定”一国签证15国通行的做法,影响深远,此后又有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问世,持卡人可以在APEC11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自由通行。“PASSPORT”本身的流通,签证的发明和免签的推广,“阻隔”和“交通”的历史矛盾运动,正说明了“阻隔”在一个全球化时代的难度。

  护照纠纷与中国近代化

  “PASSPOT”的全球通行,见证了人类史上最大最快的变化,也夹杂着些许血腥。

  1620年11月11日,“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大陆时,美洲印第安人还友好地给欧洲新教徒们送上了饮食。而当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征服英吉利海峡,继而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将世界一举推进蒸汽时代后,殖民“交通”在非洲和亚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阻隔”。在中国,“阻隔”和“交通”冲撞的表征之一,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爆发前57年(1783年),英国的乔治·马戛尔尼勋爵曾率800多人的庞大使团,来中国参加乾隆的寿辰庆典。其间,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提出,中英两国“自由通商,协议关税”。马戛尔尼倡议的中英“交通”要求,被乾隆拒绝。

  “鸦片战争”前6年(1834年),中英两国曾爆发一次护照引起的外交纠纷。清道光十四年,英国首任驻广州领事(时称商务监督)律劳卑从澳门到广州赴任。根据清朝律令,外国人从澳门进广州,须向澳门地方官员申请护照,一切行动由行商(清朝负责办理外贸业务的中介机构)约束照管。但律劳卑不领牌照,信函不经行商转递,且以“平行款式”向两广总督卢坤投递书信,最终引发外交冲突。卢坤命令停止对英贸易,律劳卑则令兵船炮击虎门炮台,闯入黄埔。

  “护照纠纷”以大清国停止对英贸易,律劳卑退回澳门告终。

  马戛尔尼失望而归,律劳卑退回澳门,资本和技术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潮流依旧越洋而至,无法通过大清国为对外贸易留下的小小隙口。大英帝国代表的工业时代全球“交通”潮流,与天朝上国自足的大门轰然一撞,爆发了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除了割地赔款,基本是在重复马戛尔尼和律劳卑们的要求,核心在“自由通商,协议关税”。而《天津条约》约定“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等内容,外国人持本国发放的护照,经中国官员盖印,可以在中国内陆“自由、安全”地通行。

  而当时至2000年,中国多年谈判后终于加入WTO,确立了“自由通商,协议关税”这一在炮声中来到中国、并将中国推向近现代历史的市场原则。大清国的屈辱条文亦成了现代国家通行的护照制度:各国政府为本国公民颁发护照,接受国签证,可达“自由通行”和“安全保证”。

  护照与国民外交

  在护照发明之前,国家之间的交通或路途遥远,或环境恶劣,或匪盗出没,好不容易抵达边关,能否通关,全凭守关士兵一言定夺,经济、文化“交通”既不“安全”、又不“自由”。

  英国迟至1914年,美国迟至1952年,才有国民出国需持护照的规定,虽然1873年的《美国护照指南》已经指出,“最好的安全通行证是从美国国务院获得一张护照”。长期以来,持照旅行是一种罕有的荣誉。

  现今世界各国的护照上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现代护照既是一种国际契约,意味着接受国担负持护照者安全和自由通行的国际责任,也是政府与本国国民的约定,意味着外交的目的是为国民利益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护照的历史是国家开放的历史,也可以衡量国民“自由”和“安全”受保障的程度。

  中国文明发源在内陆,农耕成熟,城关发达,士民安土重迁。万里长城算得上中华文明重“阻隔”的一个象征。古代出门远游,不外经商、游学、灾(兵灾或天灾)后流亡、移民等事,而后两者恰恰是政府对国民保护无力的时候。子民越洋谋生,显然不会有人持有护照。15世纪郑和下西洋,正值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船头悬有虎头金牌,以利“宣示藩邦”,展示国力。而到17世纪中叶,英国女王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

  范振水的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外事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已经接近1000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和严格的护照制度相匹配,唐代军队驰骋在丝绸之路的东端,既保护关内子民,又保护来往商旅。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有关。

  明清两代,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欧美各国则在此间经历了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因为这一历史落差,在《西游记》中初见端倪、中国本可享首创称誉的“本国护照、外国签证”制度,返身在数百年后,经过几十年间无数炮战,方才通过不平等条约而确定下来。

  中国的护照改革

  中国的护照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普通护照和因公普通护照4种。虽然种类多(全世界只有中国、朝鲜和越南三国有因公普通护照),但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颁发护照总数仅为21万本。这个数字不及英国1926年一年签发的护照数量(239430份)。这既和意识形态上的冷战气氛有关,也和中国脱离了战后世界经济文化“交通”平台有关。

  2002年之前,中国公民要申领护照,手续繁琐,需要提交的文件计有:户籍证明,出境申请表、所在工作单位对申请人出境的意见、与出境事由相应的证明(出境定居,须提交拟定居地亲友同意去定居的证明或者前往国家的定居许可证明;出境探亲访友,须提交亲友邀请证明;出境继承财产,须提交有合法继承权的证明;出境留学,须提交接受学校入学许可证件和必需的经济保证证明;出境就业,须提交聘请、雇主的聘用、雇用证明;出境旅游,须提交旅行所需外汇费用证明),等等。

  申请护照,与政治审查无异,意味向国家和盘托出一切个人情况,包括隐私。发放与否,甚至取决于申请人的人际关系,在单位的表现等等。护照更像是个人档案而不是“身份证明”。

  虽然手续繁琐,但中国改革开放后颁发的护照数量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上升。1979年到1985年,公民因私护照发照35万本。而1986年到2000年15年间,发放了因私出境护照1500万本。2000年一年就发放了310万本。

  2002年,上海开始试点“按需申请护照”,居民凭身份证和户口簿就可以申领护照。这是中国首次在特大城市实施新的护照政策,核心在简化申领护照的程序,取消从前与“身份证明”无关的种种程序。上海试点之前,类似的试点已经在东南部数个中小城市中试点推行,效果良好。可以想见,如无意外,便捷的护照发放形式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而同时持有身份证和护照的中国公民也会越来越多。 (文中部分资料源自范振水著《中国护照》一书,谨表谢忱)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