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分析:欧洲对华军售与台海局势存在互动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00:57 新民周刊

  最近,欧盟内部要求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呼声越来越高,欧盟国家从自己的利益考虑,认为这一禁令对同中国已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经济文化领域合作交流日益扩大的当前形势极不相称。有关专家认为:尽管美国和日本竭力反对欧盟的努力,频频施加压力,但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已是大势所趋,只是个时间问题。

  美国反对的原因是欧盟一旦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中国就会从欧洲国家进口大量先进
武器,如果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在常规武器方面的优势便会消失。此外,美国还担心中国拥有了欧洲的先进武器后,在台海问题上态度会变得强硬,亚太和平遭受严重威胁。前不久美国国防部某些官员私下放出话来,如果欧盟的侦察通讯卫星在中美对抗时被中方利用,美国将摧毁之,一旦欧洲的武器被中国用来对抗美国,美国将断绝同欧洲的军事合作云云,以此对欧盟国家施压,表明了美国在阻止欧盟解除军售禁令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以笔者之见,欧洲对华军售禁令、中美军事技术差距、台海局势的确存在“三边互动”的关系,欧洲对华军售禁令的解除,属于中美关系和大陆与台湾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个变量能够产生正负双重效应,美国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美国只是看到了保持军事技术上优势带来的好处,并没有看到由此产生的负面作用。美国目前非常担心“极端台独势力”铤而走险,并由此挑起两岸军事冲突,影响亚太和平,从而把自己置于卷入不行、不卷入也不行的进退维谷境地。尽管美国极力想避免这一尴尬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但似乎美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绝对的军事优势恰恰是使自己陷于进退失据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湾“极端台独势力”之所以坚持其顽固立场,因为他们判定美国为了遏制中国,一定会卷入由他们挑起的两岸冲突,这一判断的依据就是美国根据《与台湾关系法》一直在向台湾提供先进武器,进而认为美国敢于进行军事干预,是因为美国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远胜于大陆。(转自新浪)这就是“极端台独分子”敢于放胆冒险,不惜挑起战火的思路。这一危险思路的最初起点就是美国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很显然,如果“极端台独势力”一意孤行,最终把美国拖下水,追根寻源,不就是美国军事上对大陆的优势吗?亚太和平的葬送不也就是台独势力充分利用了美国军事优势的缘故吗?

  因此,中国大陆增强国防力量,迅速发展军事技术,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并非是为了同美国抗衡,而是为了从根本上粉碎“极端台独势力”对美国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是从根本上遏制“台独”的最有效手段,也是保障亚太和平的必要途径。欧洲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比较接近美国,努力解除欧盟对我军售禁令,考虑引进一些先进的军事技术,拉近同美国的军事技术上的差距,美国卷入台海冲突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因而就会对“台独”势力施加更大的压力,美国卷入台海冲突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减低,台独势力也就不敢铤而走险。在此意义上,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有着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了国防近代化和现代化的长征,中国国防建设的历史表明:依赖外国武器进口的国防是绝对不牢靠的,国防建设应以自力更生为主,但中国保留从欧洲进口武器的权利,从根本上是对“极端台独势力”的一种有效威慑,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军事技术对于国防现代化也是必要的。因此,欧盟取消军售禁令后,中国不太可能从欧洲大规模进口先进武器,尖端武器依赖进口的国家难以维持一场持久的作战,马岛之战的输家阿根廷就是例子。另外,战时的武器装备补充、武器零部件的损耗,在缺乏制空权的情况下也难以得到解决,因此尖端武器必须自行制造。中国不把国防建设建立在进口外国武器的基础上是明智之举。

  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和平经济建设,军事建设不是主要的目标。但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玩弄的平衡政策,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代价,这些年来,美国的暧昧态度引发了“台独势力”恶性膨胀,而“台独势力”的恶性膨胀触发并带动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全面启动,这一结果恐怕是出乎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撰稿/倪乐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