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中国经验》专题 > 正文

中国经验福建篇:修建高速路加速经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22:31 经济半小时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1月17日播出了中国经验福建篇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今天我们《中国经验》关注福建省。福建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不仅距离最近,语言相通,而且台湾80%的居民祖籍都在福建,两地真称得上是血脉相连。正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台资都把福建当作它们投资大陆的第一站。

  不过,从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统计的数据来看,福建省实际利用台资,近几年却出现了逐步下滑的态势。最高的1997年,实际利用台资12.3亿美元,到了最低的2000年,急剧下降到仅有4.89亿美元。即使最近4年,福建省实际利用台资数额有了小幅回升,也都在5亿美元左右低位徘徊。台商在福建的投资,落入低谷时,在内地其他地方的投资,却突飞猛进。我们再来看一下2001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引进台资的情况。

  (截至2001年底,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台商投资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台商实际投资总额最多的是:江苏省。合同利用台资金额最多的也是:江苏省。)从这个排名中,可以看出来,台资越来越多落户珠三角、长三角。福建近水楼台却没有先得月,这是为什么呢?

  福建改善交通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勇: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面海,人家说蜀道难,闽道比蜀道还难走。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80%的面积为山地,交通极为不便。与相邻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3年,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只有700公里,而长三角的江苏省则突破了2000公里,珠三角的广东省更是超过了2300公里。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现在山区的经济发展大概每年都要比沿海差3到4个百分点,那么原因我想主要是交通,因为交通落后。

  对于福建省来说,交通不畅已经成了制约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为福建省招商引资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改变交通梗阻的现状,福建省打出了第一张牌:修路,构筑交通大动脉。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勇:我们要花一千亿元。

  对于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600多亿元的福建省来说,这笔钱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即使是捉襟见肘挤出的建设资金,在福建省还面临着另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福建省多山地,丘陵纵横,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极为高昂。这是2003年6月开通的福鼎到宁德的高速公路,长度仅为141公里,但隧道却修了14条,大桥建了16座,每公里造价高达4600万元,是全国山区高速公路平均造价。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勇:我们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勒紧裤带,把交通基础设施搞上去。

  尽管每年要从财政中拿出上百亿元修建道路,但是修建道路的资金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缺口。为了筹集资金,福建省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从1998年起,开始征收公路建设基金;通过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上市的资本运营方式,筹资13亿元;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解决了几十亿元;同时,福建省正在尝试新的做法:引进省外、境外资金,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

  郑勇:现在应该来说交通大大改善了,因为我们这几年致力于打通福建跟内陆省份联系的通道。比如我们沿海的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700多公里,这就连接了长三角跟珠三角了。

  2004年,福建省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了一千公里,2005年还将新建900公里。2004年12月28日,龙岩到厦门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标志着福建省所构筑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已经形成:从任何一个地级市到省会福州都不超过4个小时,到出海口不超过2个小时。交通的改观为福建的许多山区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把交通搞起来,把运输成本降下来,山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它的条件的,另外往往山区还是有山区的资源优势。

  龙岩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拥有福建省近50%的煤,60%的锰,80%的铁。但由于交通不便,龙岩丰富的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利用,当地的经济一直非常落后。如今,龙岩到厦门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多年藏在深山中的龙岩终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龙岩至厦门高速公路开通的这一天,龙岩市政府同时推出了名为“投资龙岩”的项目推介会,当天就签约53项,吸引外部资金40亿元。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首先是创造好投资环境硬环境,就是路、水、电、交通、电信这方面的投资,这几年福建在一直努力。

  不仅地处闽西的龙岩,经济的发展,得益于高速公路的修建。就在2003年同三高速公路通车后,宁德和漳州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位于闽东的宁德,2003年吸引项目120多个,新增产值10多亿元。这是位于闽南的漳州,同三高速公路通车后,当年开发区的工业产值比上年翻了一番,达到50亿元。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严正:就要把海峡西岸的这一块地区,变成一个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对外开放的这么一个区域,那这一块地区的经济能够更快的增长,让这一块地区形成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中间的一个亮点。

  福建不惜财力,构筑一个畅通的交通大动脉,来改善投资环境,同时给偏远落后的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要实现闽台经济全面对接,修路还仅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打通闽台经济的产业链条,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为了把闽台经济,发展成一个能与珠三角、长三角并驾齐驱的经济增长极,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位居核心地位的厦门是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城市,他们吸引台资当然有先天的优势,但在台商看来,如果后天不足,厦门这些优势也会变得荡然无存。

  厦门专业投资区

  吴进忠,1989年,他怀揣300万美元,从台湾来到厦门,办起了一家生产眼镜的工厂。来厦门之前,吴进忠就在台湾做眼镜生意,当时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镜生产基地。吴进忠认为,一海之隔的厦门,有着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在那里生产太阳镜,一定会有更高的利润,但让吴进忠先生没想到,在厦门办厂不久,他的生意就陷入了困境。原因是厦门缺乏相关的配套厂商。

  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忠:我们不断地希望我们的一些相关的配套厂商,希望他们能够到厦门来,逐渐在整个产业这边形成一种产业链的组成。

  吴进忠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没有配套厂商,他所需要的所有原料和配件都得从台湾进口,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事实上,在厦门,有着同样遭遇的台商并不只有吴进忠一个,他们的困境促使厦门市政府重新思考招商引资的产业布局。

  黄菱厦门市副市长: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台湾某一个产业,然后我们在台商投资区中间,做出一定的规划,让他这个产业过来的时候有一个聚集度。

  这就是吴进忠的眼镜厂所在的厦门杏林台商投资区,厦门市专门把这里规划为眼镜、雨伞、服装等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除杏林之外,厦门市还重新规划了两个类似的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以电子元器件产业为主,海沧台商投资区则集聚了大量的化工企业。

  厦门市副市长黄菱:台商来了以后他觉得他周边都是台商,那么大家就有一种安全感,总是到一个地方去投资,毕竟是陌生的地方,另外他们有些上下游企业,就可以相互配套。

  事实上,规划出专业投资区只是厦门吸引台资的第一步。种好梧桐树,厦门市政府更是主动出击,去招徕金凤凰入驻。

  记者:我们准备引进什么样的项目?

  厦门市副市长黄菱:我们知道谁在做这些项目,我们就跟他交谈,就是说他有没有到大陆来投资的意愿,他最近有没有什么投资的计划,然后我们主动去介绍厦门的情况。

  专业的投资区和主动的邀请,不仅让台商们看到了厦门市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更看到了厦门市政府的诚意。杏林投资区的产业规划实施不久,台湾的泰利、华茂、立扬这些知名眼镜公司相继进驻杏林,它们的投资更吸引了台湾大批的眼镜原材料配套厂商纷至沓来。

  黄菱:我们叫做以台引台,就是来了以后他再介绍朋友过来。

  当初感叹产业配套不健全的吴进忠先生,如今再也不用从台湾进口原材料了,在距离他的工厂几公里的范围内,吴进忠就可以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配套产品,公司的成本因此下降了20%左右。

  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忠:这些人能聚在一起,能够使整个产业竞争力提升,我想这是关键。

  现在,在厦门杏林台商投资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密集式的产业簇群,让链条上所有的企业都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忠:目前这些比较大的采购商几乎都一定要到厦门来采购我们的太阳眼镜出口。

  目前,厦门每年出口太阳镜1、2亿付,已经超过台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镜生产基地。吴进忠的眼镜厂也越办越红火,他也不断在厦门增资扩产,现在已经在厦门开办了四家眼镜厂。而像吴进忠这样不断增资扩产的台商企业并不少见,厦门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副主任王明水做了一个统计。(集美 杏林 海沧)

  厦门市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明水:我们现在的厦门台商,主要在增资扩产方面做得非常好,不断地在原来的基础上扩产,像我们2003年就有八十几家企业增资扩产,实际利用台资就三个亿美元。

  从厦门的例子,可以看出来,一旦产业链打通,就会吸附更多的资本,形成产业集群。这已经成为福建目前吸引台商的一条捷径,除了太阳镜,福建现在还是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彩色显示器位居全球第二,液晶显示器位居全球第四。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台商不仅仅在福建立业,还把家也安在了福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前几年台商投资额下降,让福建省开始反思,积极改善交通条件、产业环境。但福建能做的这些,其他地方也同样能做到。只有一个条件,是别的地方竞争不过福建的,那就是闽台之间割不断的血脉联系。这理所当然也成了福建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

  台商安家

  画面上这位老人叫陈琰熀,今年70岁。十五年前,他从台湾来到厦门做生意,当时他看中的是厦门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

  厦门美格农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琰熀:我们当年为什么到大陆来,一个是人力资源,一个是土地资源。

  在厦门经商的十五年间,陈琰熀老先生先后办过鞋厂,做过房地产生意。这片绿荫荫的园林,是他在1993年买下的,如今,陈老先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他的这家园艺公司,侍弄花草树木。

  陈琰熀:我这个年纪已经没有什么壮志了,温馨是我追逐的。这里环境好,不错了,厦门成长也很快,成长的快乐我享受到了,所以我也想到要替厦门办一些比较美的事情出来,我要很认真地把这些花草种好。

  陈老先生带着记者在他的园林里参观的时候,他告诉记者,当初他亲手种下的小树现在已经长成了大树。陈琰熀老先生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些树下颐养天年。当初从台湾来到厦门的陈老先生,仅仅是为了创业淘金,为什么现在他却决定在这里叶落归根呢?

  陈琰熀:我去过那么多地方都总是听来一些外面的声音、音乐也好,都觉得很遥远的那种感觉,但是在这边好像在家里一样。

  事实上,厦门之所以让陈老先生有家的感受,并不仅仅因为厦门的人文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台湾相似,更重要的是,厦门市没有让陈老先生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几年前,陈老先生曾经向厦门市的政府部门提出,希望帮助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从台湾来到厦门读书,这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厦门市副市长黄菱:我们都把他当作是一般的跟我们的居民一样来看待。台胞你把他当作这里的居民,是一样的公民待遇。

  享受到公民待遇的并不仅仅是陈老先生一家人。每个季度,投资厦门的台商都有机会与政府负责人这样面对面地座谈交流。许多台商在投资、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就是在这样的场合,直接反映给了厦门市的政府负责人。

  黄菱: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生活的、经营的,什么都有。

  作为主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这样的座谈会黄菱每次必到。尽管在会上,她听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征地、用水、用电,甚至还包括子女上学、就医、找保姆,许多问题其实远远超出了黄菱的职责范围,但是她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予以解决。

  黄菱:分门别类属于哪些部门该解决的问题,我们会确定一个时间,然后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再给他(台商)反馈。

  实际上,这正是厦门市政府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要靠相同的文化背景吸引台商,更要靠无微不至的帮助和服务留住台商。

  黄菱:他(台商)觉得在这里像回到家一样,在大陆走遍了全中国,他(台商)感觉最有家的感觉的就是厦门。

  如今,在厦门投资经营了十五年之后,陈琰熀老先生决定把家安在厦门。2004年12月31日,他特意把全家的聚会安排在了厦门。这一天,三代同堂的陈老先生全家团聚在厦门,一家八口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迎接着2005年的到来。

  陈琰熀的夫人吕锦桃:这次相聚是刻意安排的,本身在台湾你要聚在一起也不容易,这次是特意安排,有第三代出来还是让她在这里团聚吧。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台商,像陈琰熀老先生这样,把家安在了厦门。厦门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统计,(标板)厦门市吸引台资的数量这两年不断上升。2003年1到10月份,吸收台资企业95家,2004年同期吸收台资企业增加到了117家。应该说,厦门以台引台,打出的服务牌,已经见到了实效。那么,整个福建省在吸引台资上,又有什么样的整体思路呢?

  福建经验

  到2004年底,福建省共引进台资项目8050家,实际利用台资104亿美元。目前,这8000多家台资企业已经在福建构建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三大集群,发展成为福建省的三大主导产业。

  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林卫国:我知道2004年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将占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占47%多,所以这三大产业就是通过闽台的合作,通过全省上下的努力,逐步形成起来的。

  尽管台资企业在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林卫国担心的是,台资企业在福建省分布极为不均衡,难以形成合力,在吸引台资上,也就难以重新走在其它省份的前列。

  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林卫国:这个是一个台资企业分布图,分布在我们九个地级市,那最主要的就是厦门、漳州和福州这些地方都是接近2000家的台资企业。

  林卫国告诉记者,目前福建省8050家台资企业中,80%以上分布在厦门、漳州、福州等沿海城市,而地处闽西、闽北山区的龙岩、三明等地吸引台资的数量却极为有限。面对引进台资的这种不均衡的现状,福建省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做强做大沿海产业,辐射内地城市。

  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林卫国:我们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都在沿海,这里产业对接的人力最强,消化吸收的能力也最强。所以我们要把福建沿海的产业作强作大,通过我们福建沿海再向内地辐射,向内地转移,这样把内地也带动起来,这样把全省的经济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这就是我们福建省闽台合作,逐步由沿海向内地推进转移的想法。

  闽台经济合作,也带动了福建整体经济的增长,2004年,福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7.2%,而国内生产总值也突破6000亿元,增幅超过12%。

  福建省政府有关人士透露,他们2005年将具体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随着交通畅通,产业链壮大,相信福建的招商引资将更具吸引力。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12:35(次日)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经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