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民主与法制时报:江苏省委书记何以叫停政绩广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12:51 民主与法制时报

  2004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媒体上忽然传来“政绩广告”在江苏夭折的消息。

  原来,12月14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先后两次批示:“政府机关不能搞‘政绩广告’,不仅评议时不能搞,平时也不能搞。新闻单位不能搞‘有偿新闻’,此风不可长。”

  随后,省委副书记任彦申也作出批示:“制止自吹自擂、自我表扬、哗众取宠之风。
”  叫停意味着否定了“政绩广告”。这是因为,自吹自擂的“政绩广告”,白花钱不说,关键其实际社会效果微乎其微,最终损害的是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那么,某些政府机关为何如此热衷于大搞“政绩广告”?由此引发媒体争论的焦点又是什么?

  事件

   不久前,有两篇和广告没啥差别的长篇报道,让南京的王龙耀(化名)闹心了一段时间。

   第一次是去年12月3日。那天上午,他和往常一样,打开家门口的报箱,取出当天的几份报纸,然后回到屋里翻看。翻到B4版,映入眼帘的是将近半个版面的一篇《打造一支响当当的队伍》的文章,介绍的是本省某厅级机关的队伍建设情况。同一版上只有两篇文章,另外一篇则是赞扬该机关工作成就的。

  事隔几天,12月9日,还是这家省级机关报上,B3版半个版面的一篇《以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称赞的是另一家省级机关的不凡成就。

  王先生是南京某机关的一位退休干部,和不少退休干部一样,每年他都要订阅几份报纸,其中就包括这份省委机关报。在他的记忆里,每到年底,地方党报上都有这类所谓的“软”广告,为一些省市机关唱赞歌。用他自己的话说,看见这类大块头文章,就像看到肥肉一样,只要浏览一下标题,已经觉得够腻味的了,哪还愿意耐着性子去逐字逐句通篇阅读呀。

  让王先生感到意外的是,几天后,他的这种感受被“搬”到了报纸上,并且很快成为一则轰动全国的新闻。被他比喻成腻味的肥肉歌颂性文章,被舆论通称为“政绩广告”,成为媒体争论的焦点。看来,和他同感的大有人在。

  这类“政绩广告”频频出笼的缘由是,2004年11月29日上午,江苏省级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动员大会在南京举行,万余名群众将开始对82个省级机关进行作风评议。在这82个接受评议的省级机关中,既囊括了所有党群和综合部门,也包括政府部门以及部分中央部门管理单位。

  本次评议至2004年12月底截止。按照规定,群众的投票时间是12月1日至15日。

  如果仅仅是一次群众性的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兴许还不至于让众多党政机关的负责人特别担心。和以往类似的年终评议不同的是,这次省里强调,评议排名靠后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定期验收,对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单位的主要领导,将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于是,一些党政机关在群众投票的期限内,专门推出为本单位歌功颂德的专版文章——即所谓的“政绩广告”,也就“顺理成章”了。

  质疑 

 “政绩广告”年年有,但对它的质疑却不是年年都有。像2004年年末这样对“政绩广告”炮轰得如此猛烈的,更是史无前例。

  “政绩广告”之所以招致口诛笔伐,源于去年12月13日,新华社一则《江苏部分厅局级机关排队刊登广告宣传领导政绩》的报道,被全国多家媒体广为刊登。

  同天,新华社发表《不能靠“政绩广告”笼络人心》的评论文章,率先对在报纸上以变相广告形式宣传领导成绩的提出质疑。文章指出,“想用‘政绩广告’笼络人心,争取赞成票的做法,是很难有所收效的。”“像‘政绩广告’这类东西,本意是给自己评功摆好,争取好的评议成绩,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政绩广告’能左右评议结果,群众评议也就没什么意思甚至等于添乱了。”

  新华社的报道和评论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政绩广告”成了一段时间内上镜率颇高的一个关键词。紧跟着新华社的评论,国内绝大多数知名媒体都或多或少把目光聚焦在南京的这些“政绩广告”上,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12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署名柏墉的时评,质问《刊登“政绩广告”的钱从哪来?》:“报道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笔费用大概不会由我们的那些做‘政绩广告’的政府官员们自己掏腰包。所以,最后的结论也许正是:这些部门挪用了财政资金去做了‘政绩广告’,而这显然是违反财经纪律的。”

  同一天,新华网言论频道发表了署名郭松民的文章《“魔弹”、“哑弹”还是“飞去来器”?》,对“政绩广告”的性质表示质疑:“不论投放‘政绩广告’的单位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他们的行动都表明,他们是广告理论中早已被驳得体无完肤的‘魔弹论’的拥趸者。”“江苏省的这次评议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但这些机关部门寄予莫大希望的‘政绩广告’不会变成‘魔弹’,而只会变成‘哑弹’甚至‘飞去来器’击中投放者自己,却是盖可断言的。”

  许多新闻网站纷纷推出“政绩广告”专题评论,对“政绩广告”进行全方位的透视。

  几篇“自我鉴定”性质的年终汇报性文章,在全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恐怕是花钱买“表扬”的单位所始料不及的。此时此刻,真应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那句俗话。可是,放弓没有回头箭,想收回这些“政绩广告”,为时已晚。

  喝彩

  就在“政绩广告”饱受攻击的时候,有人开始抚慰“政绩广告”,回击质疑者。当然,对“政绩广告”持肯定态度,必须选择另外一种视角。不然,想达到辩护目的,则有点牵强。

  12月14日,人民网“网友说话”栏目率先发表署名青山的文章《高价做政绩广告也乃事出有因》。作者写道:“花钱买平安,是一些人做政绩广告的无奈心态。”“花钱买关系,是一些人做政绩广告的现实选择。”“花钱买政绩,是一些人做政绩广告的内在动力。”

  虽然这篇评论对“政绩广告”采取对半开的态度,优缺点各打五十大板,一半是为“政绩广告”辩护,一半是对它表示不满,总体上毕竟代表了一种民间的声音。

  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刊登“政绩广告”并非一无是处》,开始代表报社为“政绩广告”鸣不平。文章从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限”入手,认为党政机关所刊登“政绩广告”“只要所提供的信息不是虚假和夸张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沟通作用,还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政府的功能设置。”并将“政绩广告”看作“‘降尊纡贵’的亲民之举,是打通官民之间信息鸿沟的有益尝试。”

  12月20日,人民网发表《为江苏“政绩广告”叫好》的评论文章,“最值得称赞的,它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民意受到重视了。”“这是政务公开的一种有效形式。”“话又说回来,如果真能实行了政务公开,政府受到广泛的监督,老百姓出这个钱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总比把公款耗费在吃喝玩乐上好吧!”

  12月21日,著名杂文家刘洪波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从“政绩广告”到“投票时代”》一文:“广告是最直接的信息告知方式,机关单位刊登‘政绩广告’,显示了被评议单位急迫的告知欲望。‘万名群众评机关’,可以理解为一种限定的公民投票方式,这一方式的出现,改变了‘政绩报告’的传统形式。”

  不难发现,凡是赞成刊登“政绩广告”做法的,都采取迂回战术,将议论的焦点放在政府信息公开和政绩“公示”上。如果不是这样,文章的说服力就要被大打折扣。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