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杂志:一位纪委书记和他的民情日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14:59 《小康》杂志 | ||||||||
本刊记者 赵奕 报道 摄影 杨正超,河南汝南县纪委书记。上任以来,他用每两天处理一位干部的速度,整顿当地吏治;据当地纪检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自1999年以来,汝南县纪检监察机关已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692起,处理党政干部881人。撤职以上处分362人,其中处理科级干部117人;
2004年5月8日,河南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杨正超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同年9月,河南省纪委出版了《一个纪委书记的民情日记》。这是我国省级纪委第一次为一个县纪委书记出书; 2004年底,杨正超被南方某媒体评为2004年度公益人物奖。 这是摆在杨正超面前的职业困惑:他的大刀执著“砍”向当地官场部分阴暗的角落,在一片乌纱帽纷纷落去之后,迎来民间的叫好以及上级组织的认可,但谁能知晓杨的真实心境?潜台词总是一言难尽—— 一位县纪委书记,骤然之间出了大名,他将如何面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汝南“廉政风暴” 已经有媒体把杨正超在汝南所做的一切称为“廉政风暴”了。 “不喜欢风暴这个词。”杨摇摇头,不以为然地告诉《小康》记者:“感觉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击。”杨认为自己只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事而已。 1999年,杨刚就任汝南县纪委书记,就接到举报信,检举当时县政府7个县局和乡镇的领导干部。如果处理了7位科级干部,可能导致县政府领导班子的不稳定,况且杨初上任就“大开杀戒”,后果将难以预料。 这次事件中,杨碰到了很多平生第一回的事情:第一回有人向他送丰厚的礼品;第一次有人给他写恐吓信;第一次有领导给他打电话,警告“路别走绝”。 杨最后处理了7名干部,树立了威信。 此后,各种各样的考验接踵而来,最棘手的是处理自己的中专同学。老同学先是双规期间设法逃脱,后动员20多名同学为之说情,最后亲自登门,向杨正超哭求宽赦。 “当时同学们都拭目以待,看我如何收场。”杨回忆说:“该处理还是要处理,至于家里有困难可以说出来,作为老同学一定照顾到。” 时间跨进2005年,杨正超处理的干部已经逾千。杨向记者叙述这些往事时,面无得色,只是显得心情沉重。 “有人说我处理这么多干部,是不是想出政绩?”杨看着记者,声音特别加重地说:“我宁可一个干部不处理,太太平平过日子。” 杨继续说:“还有人觉得汝南的干部是不是特别腐败,我要告诉他们,汝南的干部不仅不腐败,他们只会更廉政,因为我们这里更透明。” “风暴”中心的民情日记 ——人代会时,人大代表排着队伍进入会场,而局长们却坐着轿车直到会场门口,人大代表还要给他们让路,太不可思议了! ——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为民意识体现在哪里? ——我们的基层干部为什么一点法制观念,群众观念都没有? ——我们的执法人员为什么就不能做到文明执法? 杨正超喜欢在日记里记录一些感悟,发一些疑问,他的日记经常以问题结尾——不是在问别人,而是在问自己。 杨写日记的习惯来自13年前,是时他刚被提为汝南县工业副县长,杨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按条目类别记下备忘。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保留了下来,遂成为日记。 出版的《一个纪委书记的民情日记》共73页,截取了杨正超自1999年5月27日至2004年6月1日任职纪委书记的时间段。 作为一名以掀起“廉政风暴”而出名的纪委书记,他在这个时期的日记却非常简单,简单到令有故事窥视欲的外界的好奇心难以被满足,亦无法探知当地官场是如何风云变幻的。 杨的日记中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职业感悟,对老百姓利益被侵害的感慨,以及一些同情和自勉的话,很少谈自己如何推行“廉政风暴”的思路、处理干部的情节以及难言的心绪。 杨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的家庭,童年回忆与土地、农田、麦苗、农民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假如事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解决不了,我就睡不着。” 杨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锦旗,“不看日记,都不知道哪面锦旗是谁送的、为什么送的。”锦旗大多是农民赠送,因为杨正超帮他们解决了问题。 在汝南,杨的工作职能超越了纪委书记,有时甚至代替了110。 平常百姓知道他的手机。曾有一回,凌晨一点杨接到电话,附近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人受伤。杨问为什么不打110,农民说,怕喊不动,纪委书记出面可能更好;杨说应该赶紧送医院,对方说没有钱,问杨有没有钱。 当地的人们开始叫他“青天”,或者是质问杨“你还配当这个青天吗”——这发生在一些事件中,如果连杨都爱莫能助的时候。 杨告诉记者,贵州、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都有农民寄举报信给他——面对这样的事情,杨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有时,杨则给农民解释,查处干部有固定的组织程序和司法程序;查案还有一套方式方法,“有的干部已经被‘关注’,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尴尬人杨正超 杨正超是汝南的一大尴尬人。 有一段时间,杨正超在官员中的口碑变得越来越坏。连续几年,杨在县里的优秀公务员评比中,名列倒数第一。 杨正超原先酷爱打扑克,担任纪委书记后,再也没有一试身手;他也没有在营业性饭店吃过饭;要陪客人,就是在县政府招待所。 杨的生活变成单调的“三点一线”:办公室,田间地头,家。上班不是在办公室接待上访,就是下到村子里头;下班即回家;双休日一般是通过上网和看书来打发时间。 早几年,逢年过节,部下、朋友、同学还会上门拜访,在几次退回礼物之后,杨在节假日手机关机,电话也不接,闭门谢客。 杨最后的结论是:“他们说我越来越不合群了,你说呢?”杨正超反问记者。 对这个汝南尴尬人,河南省纪委宣教处主任于善法向记者介绍说:“河南省纪委很少推典型。推杨正超,我们是慎而又慎。” 河南省纪委数次派调查组来汝南,核实杨正超的所作所为。省纪委官员介绍说,当时,有关杨正超的每一件事情,纪委都要找到当事人核实。调查组同志开玩笑说:“有点像在查一名腐败干部。” 2005年,杨正超在纪委书记任上迎来第六个年头。原本去年在河南省委开展了向杨正超学习的活动后,汝南所在的驻马店市想调杨任市纪委副书记;不过有关领导认为,不能因为树立成典型,就立刻给予提拔,会造成不好影响,可以在原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结果杨留在了汝南。 13年前,杨初任副县长时仅为32岁,是当时整个驻马店行署最年轻的副县级干部,而今同他一起调动的人,有的已经在厅长的位置上。 有人曾经“琢磨”过其中的道道,认为纪检系统的干部比较难以提拔,主要是因为他们跟各级官员的关系很难做到非常“密切”。而在官场,一旦缺乏这种人脉资源的积累,其腾挪上升的空间自然就会受到局限。 但杨正超对此问题很淡然。杨说,听到老百姓的呼声以及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这个是他最大的乐趣。 不过,杨确实也感觉作为一名基层纪委干部的尴尬。 很多案子,身为县级纪委干部,他不能深入追究,手中的权力让他不能刨根问底,其背后的深浅,让他看不清楚。 还有些时候,官员的处理涉及班子的稳定,纪委不可能始终保持超乎其外的态度,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较 很多人拿杨正超和包公作比较。杨对《小康》记者说:“不喜欢这个比较,我和包公不同。包公集公检法于一身,三口铡刀想铡谁铡谁。我所做的一切要合乎法律规范,纪委不能代替公检法。” 对于中国古代官员,杨正超比较喜欢海瑞和狄仁杰:“海瑞特立独行,狄仁杰机智,破案能力很强。” 对于现在的中国官员,杨说:“很喜欢仇和整顿吏治的雷厉风行,更羡慕吕日周的为民做主。”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