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河倒映着“当代”幻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3:36 新民周刊 | ||||||||
苏州河畔,一幢老建筑焕发了生命;黄浦江边,外滩三号以时尚地标耸立在上海的编年史上。两家以推动当代艺术为 使命的画廊,依偎着上海的两条大河,开始了希望的旅程。 撰稿/沈嘉禄(记者) 守望家园的稻草人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苏州河边上一幢顶层亮着霓虹灯的老建筑突然喧哗起来,一个名为“苏河”的现代艺术馆开幕了 ,它离登琨艳在苏州河边的仓库仅一河之隔。 这幢外墙为砖红色的老建筑有点来头,它建于清代末期,原为荣毅仁家族的福新面粉厂,建国后改为上海市第一服装 厂,一百年的光阴在砖缝里闪过。从红漆木楼梯一直攀登上去,可以看到很粗的木结构梁柱还保存得很好,铲去墙皮后,内部 的青砖就裸露在外,沧桑感极强。整幢建筑共有七个楼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二、三、四层用于展览,并可组织策划 和承办国内外各类富有创意性、实验性和前沿性的艺术展演活动。同时,还将建立一个全面、详细的中国当代艺术资料库,建 成最完备的中国当代艺术活动文献资料和中国当代艺术家(含华裔)的个人艺术档案,为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和策展人、评论 家、学者查询资料提供方便。五楼是装潢风格前卫的酒吧,六楼是西餐厅。站在窗口看出去,苏州河在眼皮底下静静地流淌, 就像俄罗斯小说中的场景,忧郁伤感。后窗有一座老旧的水塔孤独地站在一簇破旧的平房中间,它像个忠诚的稻草人,在此守 望了一百年。 不久前,这幢建筑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不会被炸掉了。 到了晚上7点多,冲进来的人群就像抢楼盘一样汹涌,在挪威驻沪领事致辞祝贺的当口,又来了几十位看热闹的居民 ,连抱小孩的安徽小保姆也挤进来看,并跟她的同伴评点墙上的几幅当代艺术作品:“那不是俺家乡的包头布吗?” 列位看官且慢笑,抽象画在老百姓眼里,会有各种解释,这也是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生存环境。也是画廊主持人们必须 继续努力的理由。 Simon的梦想是彩色的 这个新开张的苏河现代艺术馆,是由挪威华人Simon先生及夫人丽莎女士创建的。说起Simon先生,其实是 原汁原味的中国人,祖籍浙江舟山,家有兄弟六人,他末头儿子。1960年,6岁的他就独自一人跑到香港找当海员的爸爸 ,12岁在餐厅里当学徒,15岁移民至荷兰,3年后在荷兰和比利时相交的边境上开了一家饭店,但此时正遇石油危机,没 人开车到边境上来吃一顿中餐。后来他又先后到比利时和葡萄牙混了一年多,在21岁时定居挪威。经过几年的拼打,到上世 纪80年代初已经在开了30多家餐厅,法式、意式、中式都有,成为挪威全国最大的餐饮集团公司,并跻身于全国百强之列 ,Simon也成为了一个当地家喻户晓的华人明星。 Simon在与记者说起自己的经历时,口气中充满了自豪。从1994年起,他转入地产与互联网的风险投资。在 1997年他以进出口贸易为开端,投资中国,其后短短的三四年间于杭州、珠海、海南、福建等地分别创建了有关水产加工 出口的企业。在北京还有一家影视公司。 当记者问起如何想起染指当代艺术时,Simon——他的中文姓名袁文儿——亲切地笑着抬出了他的太太。“我太 太Lise——中文名是丽莎——是挪威人,她喜欢艺术,搞这个艺术馆纯粹是讨好太太,我为太太打工。” 丽莎毕业于挪威皇家艺术学院,曾与两名女性艺术家共同创办了“ETERNA”工作室,经营主要在北欧和德国区 域的以装饰为主的各类艺术设计项目,包括前卫酒吧的设计。在挪威,她就是一个老厂房爱好者,做过多个老厂房的改建重修 设计项目。随先生来到上海后,先是在莫干山路50号借了一间厂房做工作室,搞过一些画展之类的活动,结下很好的人缘。 去年9月,她与上海东廊成功组织了一次名为“派对——苏州河”的实验艺术活动,也许正是这次活动,她对苏州河的感情有 了进一步的加深。后来,她拉着袁文儿一起跑遍了苏州河沿岸,最后在长安路上这幢老房子前不走了,就像见到了梦中情人。 据袁文儿说,租借协议一签8年,租金比莫干山路贵得多,每平方米2.8元。说到如何维持时,他似乎并不在乎, “每年多少费用我不想说,但有一点,我可以用其他的收入来弥补这里的开支。”他还透露,餐厅酒吧可以有点收入,另外还 能从国外的一些基金会和跨国企业获得一点赞助。 苏河现代艺术中心的态度是开放的,不收门票,周边的老百姓只要愿意随时可以进来看画展或歌舞表演,他们也会向 青年艺术家免费提供展厅。 沪申画廊一年间 正当苏州河边闹纷纷时,外滩3号的沪申画廊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一年前,当沪申画廊在外滩3号落户时,许多圈 内人士与记者一样,为它的经营前景担忧。你想,HouseofThree公司承租外滩3号50年的所有权,花了50亿 人民币,然后又花了3500万美元使它焕发了新的生命。占据三楼整个层面的沪申画廊,靠卖画能维持生计吗? 翁菱以前在北京时,曾是中央美院画廊的主持人,与四合苑画廊的老板、美国文森·艾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景汉有 相当长的接触与合作。2004年,李景汉以董事会联合主席身份来到上海参与外滩3号的承租和包装经营,在他们的计划中 ,要辟出一个楼面引进一家艺术机构,以提升外滩的文化品位。在确定方针后即与翁菱洽谈,两人一拍即合。翁菱也是投资人 ,但她又是独立法人,独立经营。 翁菱与一般画廊老板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曾经成功地策划了近50个当代艺术展,其中赵无极六十年回顾展、当 代绘画新形象大型巡回展和2002上海双年展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谈到到上海的理由,她果断地认为是“上海的文化环 境很好,外滩的地理位置又绝对的好,上海的艺术市场也处于上升阶段”。翁菱将当代艺术介绍给高端客户。因为她认为,这 个族群是社会的主流和精英,将他们锁定,就能使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了。 让当代艺术回归中国 “在这样的钻石地段,要做好画廊是不容易的,面临的诱惑确实很大。但我还是提出了‘让当代艺术回归中国’的口 号。”翁菱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艺术理想,她还举了一些例子,随着中国的开放,西方友人非常想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 但一些双年展策展人找到中国有关方面,常常被介绍到中国美院,高校提供的作品又往往“过于正规”,因为即使像中央美院 这样的艺术高校也没有当代艺术课程,他们提供的作品肯定不符合定位。于是转向民间,结果常常找一些非代表性人物,不很 理想。“1999年我在伦敦阿尔伯特艺术馆看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扭曲了中国人的心态,而且水平之低,根本不能 代表中国。而且有些艺术家为了争宠、邀宠、献媚,不惜牺牲艺术品格去迎合西方人的趣味,甚至在意识形态方面走得更远。 这些情况使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不利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很长时期以来,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是少数 民族,现在中国强大了,这种情况应该改变。当代艺术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而不是投机。但如何改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 以这种使命感来打造一家画廊,翁菱的雄心就很大:“我要做一家博物馆级的画廊。” 2001年,翁菱策划了一次当代艺术展,将最具代表性的20名中国艺术家一网打尽,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巡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2年,她又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划,积累了一些经验。 沪申画廊的盈利模式 沪申画廊开张后,翁菱的计划是一年10个展览,参展的艺术家锁定为“国际艺术界认可的大腕”。1月16日推出 “超越界限”首展,囊括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这20年来最活跃、最成熟艺术家群体中的26位。后来又推出了刘炜、郑在东 、张培力、岳敏君、叶永青、方力钧、邱志杰、汪建伟等新锐艺术家;2004“奥德赛”——旅法华人艺术家联展又推出了 严培民、陈箴、杨诘苍、沈远、杜震君、阿岱尔等人。夏天的徐冰个展“烟草计划”是徐冰成名后回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沪 申画廊并没有选择徐冰的符号作品,而是选择一个全新的烟草系列。在美国,这个展览也只在很小的场馆做,影响并不大。在 上海展出后,吸引了在上海的许多国外艺术家和领事馆外交官。 在新年的计划里,记者看到了顾德新和谭盾及荷兰MVRDV建筑小组。其中谭盾的作品很有意思,这位颇受争议的 音乐家开始染指其他门类的艺术,此次将在沪申画廊展出的作品将音乐、表演、绘画、装置、推演、设想一勺烩,使观众体验 到灵感跨越不同感官的神奇境界。翁菱的计划包括今年再举办10个展览,每次都分别展出20到25位艺术家的作品。 那么沪申画廊是如何盈利的?记者又将激情燃烧的翁菱拉回到一个很俗的问题上。记者又具体地提出,比如徐冰的艺 术展,那些个装置作品是不能卖的,光是铺地上的66万支烟多少钱?你又借了一个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仓库又是多少钱?不 是亏死了? 翁菱不慌不忙地回答,徐冰的那展览是没有赚钱,我们画廊从来没有将盈利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但为了生存也得赚 钱。她举了一个例子,在2004年开幕展上,展望的一件装置作品《假山》就被一家外商看中,但后来上海一家大集团公司 看中了,就卖给他们。“我希望好作品留在国内,这座价值100多万元的不锈钢假山现在耸立在‘海上海’的售楼大厅内。 ” 翁菱还透露,沪申画廊从开业至今,绝大多数作品已经售出,且价格不菲, “买画的人里,20%是老外,80% 是华人,更可喜的是,在这80%的华人里面,国内的个人购买力已经占到了40%。” 此外,沪申画廊还向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出借场馆,供他们举办各种活动。但有一个条件,拒绝其 他商业或艺术符号进入,以确保展览的纯洁性。另外,沪申画廊还接受世界名牌的赞助。 沪申画廊去年的开支在100万美元,不包括员工的薪酬。“能够打平,相当不容易。”这是翁菱的原话。 翁菱特别指出,一般的艺术流通系统由艺术家、批评家、画廊、收藏家、博物馆和研究者形成。但是目前国内还不具 备如此完善畅通的流通体系,其中,展示和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环节尤见缺乏。因此,现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大部分收藏和 展示都在海外。 形成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原因,翁菱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不断赢得国际认可的同时,至今尚未作为一个整体, 充分进入本土主流社会及公众视野,它导致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主动权和收藏长期以来一直漂浮在外”。 沪申画廊的经营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和中国政府的肯定。一年来,包括文化部长孙家正在内的文化部、中宣部、教育 部、中国美协等官员都来考察过,凡到上海来的各国艺术馆、博物馆负责人都会来这里参观。沪申画廊正成为对外开放、文化 发展的一个窗口。-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