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6日18:03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郭巍青 教育部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措施,从三个方面做了说明。第一,改革考试的积分,从原来的百分制记分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并且不发合格证书,只发成绩单。第二,改革考试的内容,使其不超出教学的范围。第三,改革考试的管理,从严控制考试作弊现象。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早已是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上最惹公众非议的热点之一。它还扩大成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究竟要不要费那个劲去学英语。教育部隆重其事推出改革方案,显然表明兹事体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过从新闻发布会的报道来看,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请教。 首先,大学里的英语教学、考试乃至这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任何一项严肃的政策和公共项目,必须陈述目标。教育部不应该忽略这一点,否则会让人觉得它的工作没有目标或目标可疑。如果假定,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那么需要追问,提高这个水平干什么?为了出国进修,与洋人交流吗?那为什么不直接去考托福或雅思?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出国没有很大帮助,这是大学生公认的。如果把目标陈述修正一下,大学的英语教学是以更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方式学习英语,那牵扯出来的问题更多,至少要问,原来的教学和考试方式为什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达到了就不需要改革)。 换句话说,目标陈述一定要以评估作基础。中国大学里的英语教学质量如何,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多少年来,每年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其中的得失利弊如何,难道教育部不应该首先对公众、特别是对大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份像样的评估报告吗? 其次,教育部反复声称,英语四级合格证书与大学本科学位证书挂钩是各大学的政策,教育部不便干涉。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来就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怎么教育部在事关管理权的问题上如此谦让?这里有个背景需要交待。由于英语四级合格与否关系到是否能够大学毕业,进而关系到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愈益困难的环境下,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作弊之风已有愈演愈烈之势。从这个背景下看教育部的表态,给人的感觉是,它急急如律令,首先忙于撇清自己的责任。中国学生的作弊意识和作弊能力已经是世界闻名,但是这一切,责任在学生道德低下,责任在高校的管理不严,责任在社会用人单位的功利和不理性。责任一撇清,事情就好办。“加强领导”、“加强管理”、“进一步改革”等等,这是在现行体制下永远使不厌的十八般兵器。 最后,关于改变考试的记分方法,只发成绩单、取消合格证等措施,单独来看,是借鉴了国外经验的合理做法,有科学性也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一个相关联的问题不能不讨论。目前在大学里,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花两年时间完成公共英语课程。现在的大学学制是4年,一个学生在头一年至两年的时间里必须将大量时间用于公共英语。能不能将公共英语压缩甚至取消呢?不能,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四级合格证与毕业证挂钩。现在如果两者脱钩了,是不是意味着学校将有“自主权”,可以不把公共英语列为所有人非上不可的必修课呢?是不是意味着学生也有自主权,可以自行决定上不上英语课,考不考那个四、六级呢? 大学里的公共英语教育,长期遭人诟病。四、六级考试在“作弊文化”氛围下,正在失去其严肃性。回顾过去的历史,越是把英语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越是刺激防不胜防的作弊弄巧,这真是中国国情下的怪圈和悖论。由于教育是官办的,英语考核也是官方组织的,所以,这只能看作是管理学上所讲的“政府失败”,这不是技术层面上所谓增加一点科学性就能够解决的。 依我之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当然是要加强英语教学的。但是不应当靠行政强制。公共英语课应当逐渐淡化为选修课,根据必要与可能,将英语的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糅合在一起。需要学术上继续深造的,有志于出国的,去哪个国家,考哪个国家的语言好了,毕竟人家才是正宗。因此,四、六级考试大可不必,至少要逐渐淡化,而不是强化。至于那些在主客观条件考虑上,没有特殊语言需要的学生,就应当把时间和自由还给他们,何苦逼人千军万马搞那种无用英语,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 (作者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