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振兴中的黑龙江专题 > 正文

北大荒欢迎宁波知青回家省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18:15 东北网
北大荒欢迎宁波知青回家省亲

知青回家省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4年5月 26日,宁波下乡知识青年黄泽芳在自己当年下乡的集贤县民胜村稻田里,与当地的副乡长李平谈起了生意:“我想在村里包1万亩地种大米,我们那儿的东北大米好贵的,我投资包销路,你们负责种植管理……” 当500多名宁波知青乘全国第一趟“知青专列”,从宁波驶向黑龙江福利屯时,这趟寻梦之旅就注定要在他们的第二故乡、在守望他们的乡亲心中掀起一股情感的涟漪。

  精心准备 热情欢迎

  听说远方的亲人要来,集贤县这个小小的县城沸腾了。县委宣传组特意组成了“宁波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活动的接待小组。为了欢迎这些远方的亲人,接待小组的成员们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忙碌起来了,县里最好的4家宾馆早已经准备妥当,从各个单位抽调来的二十多辆中巴车擦得干干净净,各个乡镇的负责人已经在县城里开厂好几次会,学校的学生准备好了欢迎仪式……可是接待组的人们还是不放心,远方的亲人好久没有回来了,—定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老泪纵横 热血沸腾

  清晨6时,欢迎仪式开始,锣鼓声响起来,大秧歌扭起来,欢迎的学生队伍手持汽球和鲜花挥动起来,来接站的老乡们涌进来,而知青们抑制了一次又一次的泪水也落了下来。真的是回家了,脚下踏着的、泪水落下的是第二故乡的土地。有多少人从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们在迎接的人群里找寻着自己熟悉的面孔,找到了,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泪纵横。谁说拥抱只是西方人的礼仪,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虽然已经半百年龄,可他们—个个哭得就像孩子。无数的闪光灯闪烁起来,几十家新闻媒体的“长枪短炮”都对准他们,可是没有人再顾得上仪态是否端庄,举止是否儒雅。

  回到了第二故乡,听到了熟悉的东北乡音,这些满口吴侬软语的宁波人就好像又找回了往日的岁月,他们的话语里多了几分东北口音,他们夹在秧歌队里的舞蹈是那么的地道和娴熟。原来,在他们的骨子里,东北的烙印几十年的时光也无法抹去。

  故地重游 再访旧友

  为了“追忆青春年华”、“重温往日情怀”,知青们各自回到自己曾经劳动与生活过的大队,走进当年住过的知青点。来自余姚的夏莉莉和慈溪的付梅凤一起来到笔架山农场。

  夏莉莉说,她最想见的是五分场的吴学增场长——那时候知青们吃不惯东北饭菜,吴场长便让食堂给他们改善伙食;知青们想家了,吴场长还组织家属来安慰。知青们年纪小,吃不了苦,又调皮,干活累了,第二天早上一个房间的二十几个人便一起闹情绪,不肯起床,吴场长从不训斥他们,只是耐心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那时候,知青们真的把农场当成了自己的家,生活得很安心,每年回南方探亲的时候,从来都是准时回黑龙江,因为真的想念这里。如今吴场长已是78岁的老人了,病了好几年,已经不能下床。宁波的知青几次给他打电话说要回来看他,老人着急呀,说:“说这么多次,我不信你们了。我怕赶不上了。”

  付梅凤最想见的人,一个是她当时最好的朋友,任农场广播员的王晓珍,另一个就是她的小刘阿姨。刚到农场时,是农场沈医生的爱人、老家江苏的小刘阿姨最照顾她,帮她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每次到沈医生家,只要是赶上吃细粮,就—定要留下她吃完了再走。虽然几十年没有了消息,可是付梅凤算来小刘阿姨今年也只有60岁,是一定能见得到的。她带来了人参、布料和食品,她说今天也让小刘阿姨吃吃她的东西。就为了这,在一家私企上班、工作极其繁忙的付梅凤硬着头皮向老板请假,当老板理解地说应该去时,她说自己的嗓子已经哑得说不出感谢的话了。

  下了车,知青们将“难忘北大荒”、“情系黑土地”的标语举过头顶,将红旗紧握在胸前,再一次走进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场门。

  原农场的老领导被请来致欢迎辞,全体知青共拍集体照,又一起会餐。知青们一次又—次被感动着:那些桌椅板凳,—看就知道都是为了这次活动新添置的,做菜的师傅都是特意从城里请来的。故乡人是掏心窝子的呀! 可是知青们却提意见了:“不要做好吃的了,就吃些当年我们吃过的粗粮吧,那样我们更高兴,还可以少花钱呀!”

  看过卧床的老场长,付梅凤流着泪出来了,听说好朋友王晓珍早就离开了农场,那么找到小刘阿姨也好。13支队的郝队长带着她到了沈医生现在的家。远远看去,破旧的房屋没有一点生气,屋边的树下坐着一个老人。付梅凤试探着叫了声:“小刘阿姨!”远处的老人迟疑着,缓慢而艰难地站了起来。真的是小刘阿姨,可是只有60岁的她怎么这么苍老,那个麻利的她怎么拄起双拐了?“小刘阿姨,我是付梅凤呀!我看你来了!小刘阿姨,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小付,真的是你吗?你看我来了?我老家的人都没来看过我呀!”小刘阿姨一下子哭了。1994年大年初一的时候,老人突然胯骨骨折,残疾已经有 10年了。听到这里,付梅凤和小刘阿姨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21名五分场的知青自发地凑了些钱,给6户最困难的人家每家捐了600元钱。知青们都不是富翁,他们只想为这一片土地,为这些曾经给予过他们帮助的人们做些什么。“集贤的父老乡亲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接济我们,这样的恩情永世难忘。这次去我们都想送他们一些钱,我们知道,那些情谊是无论多少钱都无法换回来的,我们要表达的是心意。”

  浓浓乡情 青春不悔

  四天的时光飞快地过去了。福利屯车站上,哭声又一次响成一片。35年前,是宁波火车站青年学生离别家乡的哭声,35年后是福利屯火车站半百老人告别黑土地的哭声——历史就是这么地充满戏剧性。

  在一位知青的日记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木耳10斤,黄豆40斤,白瓜子20斤,葵花子40斤,大米40斤,豆油40斤,还有榛子、黄花菜、白酒、鸡蛋、鹅蛋等等,全是乡亲们送的。看看车内,回去的东西要比来时多得多,好多东西只好放在车厢的连接处。列车长最担心的是知青都带了很多白酒,但看到乡亲们如此的热情,就手下留情了。”是呀,东北乡亲的这份真情使没有下过乡的人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火车开动了,乡亲们的泪脸和挥动的双手渐渐远去,知青们一个个静默地坐着,谁也不说话。直到开出佳木斯站,大家这才从离别的悲伤中缓过劲来。这时一位知青取出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的竟然是半袋黑土!他说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北大荒了,所以带上一捧黑土回去,以后想“家”了就看看。另一位远从香港赶来的知青不仅带回了黑土,还要用这土种上鲜花,让黑土地孕育的鲜花盛开在香港的天空下。

  在返程的列车上,人家讨论起“北大荒究竟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一位知青说:“当年知青大返城时,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快点离开,可是心中却永远留下了对它千丝万缕的眷恋。北大荒已经刻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给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让我们今天再面对苦难时能平和以对。”

  是呀,就像北大荒知青张抗抗在《最美是北大荒》中写到的:“几年以后我们陆续离开了那个地方,离开了我们曾经流血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无论我们曾经多么厌恶、憎恨甚至咒骂过它,我们心中却留下对它千丝万缕的眷恋。尽管后来我到过祖国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但在我心的深处,我将永远固执地认为北大荒是最美的地方。这种美绝不是供人欣赏玩味、超凡脱俗的美,而是叩击你心扉,使你为之震撼、为之颤栗、为之慑服的……我们才会觉得唯有这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属于我们苦难生活的一部分……”

  火车渐行渐远,带走了知青们的人,却留下了知青们最珍贵的青春和忘情的眷恋。

  文/由笛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