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行进在中国现代农业轨道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11:36 东北网 | ||||||||
日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吕维峰向新闻单位披露,在今后的3至5年内,黑龙江垦区种植业和畜牧业年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150亿元以上;工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650亿元和150亿元以上;垦区将成为中国农产品综合经营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世界级农业和食品业巨头。 这话听起来让人振奋,当然也令人信服。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年粮食生产能力已达
走向规模化 走向集约化 黑龙江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90%,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机械化,正在稳步推进现代农机装备工程。2004年,垦区53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相继启动,应用电子液压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组合体系,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作业操作程序智能化,实现增雨、防雹等特殊作业,进一步实现大面积粮食生产的集约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按照新的生产力水平,平均每个示范区担负耕地面积4万亩以上,农业职工人均生产粮食将由2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中,垦区将依托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构筑枢纽水利工程,实现地表水、地下水、江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北大荒将建成24个大型灌区,实现主产业带的水利保障系统。在近期目标内,查哈阳、兴凯湖、江川等12个大型灌区建成后,预计增产粮食10亿公斤。在远期目标内,江川、蛤蟆通等12个灌区建成后,预计可再增产10亿公斤。在未来5年内,拿下两个“10亿公斤”的增量,北大荒将成为储粮于民,储粮于仓,储粮于地的天下第一粮仓。 和着农业现代化的节拍,北大荒的畜牧业异军突起。昔日位居一隅的辅助产业,如今成为中轴产业、支柱产业。政策向畜牧业倾斜,人才向畜牧业聚集,资本向畜牧业涌动,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大潮。在规模化、集约化日渐成型之时,近30万农业职工正在不断从黑土地上分离出来,一批精兵强将正在成为畜牧业的生力军。2004年,北大荒畜牧业增加值预计达31.8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到大农业的25.1%,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动人篇章。 走向科技化 走向革命化 有一组数字令北大荒人骄傲:专家调查表明,从总体而言,北大荒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以上,高于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值2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82%以上,科技推广效益年均4亿元以上,在全国居于首位。从单产而言,四大作物平均亩产达333公斤,其中水稻亩产达513.6公斤,比目前世界平均亩产量高出1倍。大豆每亩产量168公斤,位居世界大豆主要生产国亩产量的第5位。 2004年,是北大荒推行科学种田,走向新高度的始点,高产栽培模式走进了每一条田垄。小麦:西部推广九三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东部推广海林优质高产模式;水稻:重点推广以叶龄诊断为主的优质米生产技术;大豆:重点推广“行间覆膜”、“深窄密”、“大垄密”栽培模式;玉米:重点推广八五三农场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等。 依据遗传基因,北大荒人把生产用种的优良遗传特性建立在规范化、标准化之上,实行种子加工工厂化,进一步释放出“绿色革命”的潜力。北大荒已建成现代大中型种子加工中心54座,全部实现标准化加工。北大荒种业集团精心推出的系列品种声望日高,销售网点达400多个,种子经营量达20.7万吨,已覆盖黑龙江全省,并向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延伸。2004年,应用“三化一管”技术,肇源农场5万亩水稻,平均亩产650公斤,八五二农场3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760公斤,再次刷新了寒地水稻的高产纪录。 数以千计的棚膜设施进入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让太阳走近北大荒,已成为北大荒利用有效积温,保成熟保增产的技术核心。在配套技术多重保障的前提下,全垦区分别提早播期10-15天,进一步提高有效积温,为寒地农业的持续高产稳产开辟了新路。大豆、玉米、白角瓜子行间覆膜技术从实验示范区迅速走向甩袖无边的田野。应用大豆“行间覆膜”等新技术,北大荒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批具有预示性的高产地块。 进一步发挥航化作业的优势和潜力,航化作业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以建立农业综合信息系统为重点,黑龙江垦区正在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在信息采集、处理、数据库、传输预处理、传输、管理和反馈等技术上寻找路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决策指挥数字化。 走向产业化,走向工业化 图为垦区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 在经受“谷贱伤农”的切肤之痛后,北大荒的决策者们意识到,没有工业的农业是脆弱的。只有抓住产业化不放,北大荒才能成为同时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共和国粮仓。 2004年,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粮食总量稳步上升的前提下,黑龙江垦区开始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由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向重要食品基地的历史性转变。宝泉岭肉业总投资3.96亿元;九三分局引进韩国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合资建立了食品加工股份公司,产品70%外销韩国;完达山乳业天津液态奶厂引进当地3家企业资本4960万元,成立了由完达山乳业相对控股的股份公司,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运行良好。 米麦油乳等大龙头企业从美国、英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引进了组织蛋白、冻干制药、乳品多效蒸发等工艺技术近20项,引进设备200余台(套),引进技术和设备投资额近10亿元。目前,以九三油脂公司、惠良科技公司为标志型企业,北大荒豆业的年综合加工能力已达550万吨,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大豆加工集团。九三油脂公司的维生素E已成功投入生产,研制生产异黄酮、分离蛋白和特种油脂正在加紧进行。北大荒米业稻壳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正在研发当中。北大荒麦业应用研磨空分技术、龙谊麦业预拌粉等已获成功,产品现已投放市场。 北大荒的新经济格局开始显山露水。到2004年年底,粮食加工总量已达900万吨,新增加工能力350万吨。九三油脂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丰缘麦业、宝泉岭肉业等大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反哺能力大大增强,带动农户收入约14.5亿元;工业增加值预计达35亿元,同比增长16%。 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内,黑龙江垦区将引入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和具有战略投资能力的投资者,实现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现代理念、高新技术、科学管理、专门人才以及成熟市场等要素上的直接接轨,迅速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围绕稻、豆、肉、乳、麦芽等资源性优势产业,快速完成扩模改造和产业链的延伸升级,打造出3-5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团;围绕亚麻、马铃薯等特种作物、大鹅、生态鸭、羊绒等特种养殖,打造一批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团;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构建一批年产值5-20亿元的辅助性产业集团和服务性产业集团,形成主导产业牵动、辅助服务产业联动的产业发展集群效应,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层次和业态水平。重点龙头企业将围绕市场成熟、技术成熟、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做好深加工项目的研发和引进工作。2005年,黑龙江垦区将重点抓好大豆蛋白、大米蛋白、酱油酿造、肉牛屠宰、肉制品熟食、方便米饭、马铃薯淀粉、农机装配、甲醇等重点项目建设。 北大荒人用大手笔,把北大荒米业集团打造成中国米业“绿色航母”,建成我国最大的稻米加工龙头;把九三油脂集团建成我国最大的油脂加工龙头;把集团粉业建成东北三省最大的麦业龙头;推动麦芽加工业跻身全国大型麦芽加工企业行列;加快集团药业发展,充分发挥以刺五加为原料的医药产品自有知识产权优势,建成全国最大的北药集团之一;最大限度地开拓“第三利润源”,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一大产业。2005年,垦区50%以上的农产品将通过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现代物流增加值15亿元以上。 在新的经济时空中,北大荒,北大荒人,将在盛世之年创造前无古人的业绩。 新闻连接 黑龙江垦区地处祖国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横跨全省11个市56个县。农垦始建于1947年,1958年前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10万知识分子和20万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山东等地支边青年,陆续来到这里,开始大面积开发建设。68年以后,又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大批现役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千里亘古荒原上,大规模开发建设着北大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形成了年提供150亿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可以解决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指战员一年的口粮,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垦区现有土地控制面积5.43万平方公里,是海南省的1.6倍。其中有耕地面积3123万亩。农业职均占有耕地100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6.25倍。垦区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农业职均生产粮食3万公斤,相当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水平。垦区现有人口158万人,下辖9个分局,104个农场,从业人员69.8万人,城镇化人口的比率为48.5%。垦区资产总额已经达到500亿元,累计生产粮豆2765.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1896.5亿斤,同时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奶、糖等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及产成品。垦区现已拥有完达山乳业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丰缘粉业集团三个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省及总局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实现利税79.7亿元。其中企业上缴税金56.7亿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垦区人民培育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98年三月,国务院批准垦区组建北大荒农垦集团,进入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行列。2002年又跨入了中国500强企业行列,已经奠定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文/徐国春图/崔成龙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