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09:32 东北网 | ||||||||
双鸭山尖山区下岗职工的果树大棚 中国有句老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千百年来,人们似乎很少怀疑过这句话的正确性。然而,今天在黑龙江,如果见到曾经被“一帮一”工程帮扶过的下岗职工时,他们会说“穷在闹市有人问,穷在深山也有远亲!” 自从黑龙江省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以来,不知有多少省城干部与偏远小城下岗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又有多少大干部认下了 “穷亲戚”。
黑龙江是一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的省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大批职工下岗失业,生活遇到困难,其中有近20万城市特困职工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此,2000年7月,黑龙江省委在全省城市组织实施了“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组织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城市特困职工结成对子,中央和省直属单位与特困职工所在企业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城市特困职工和特困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第一轮城市“一帮一”工程中,全省就有13个市地、3个产业(农垦、铁路、林业)和中省直73个厅局共计8465个单位参加了扶贫工作,共帮扶特困企业4150个,16.9万多名党员干部与15.9万多名特困职工结成对子,全省共筹集扶贫解困资金4.1亿元,共发放贷款2.5亿元,使19.55万多名特困职工和家属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第二轮全省参加帮扶人数、新增帮扶项目、被帮扶特困职工人数均提高50%。 为民谋利 无怨无悔 龙占章和马辽江是黑龙江省检察院的帮扶干部, 2001年10月,他们北上来到偏远贫穷的鹤岗矿务局富力煤矿特困职工之中。从摸底对接做起,他们挨家挨户走访,逐人谈心了解情况,仅用几天时间就掌握了60户特困矿工翔实的家庭状况、贫困状况以及具体想法,考察了当地资源、周边资源,以及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十几个项目,为院党组确定帮扶项目提供了可靠依据。为解决矿工工资拖欠问题,他们三番五次和矿上协调,为60户特困户分期分批地补发2000余元,这在当时的富力煤矿,是矿工一年的工资。他们还帮助跑贷款,在省“一帮一”办公室担保贷款30万元开办了矸石煤厂。矸石煤厂开工了,贫困职工家属上班了,有的一个月就拿到了上千元。 在扶贫点上一干就是三年,他们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没报销过一次补助费,却为公花掉了1000多元手机费。他们说:“我们是来扶贫的,不是来享受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是我们共产党人立身之本。” “一帮一”工程中,许多帮扶单位也是舍弃局部利益和自我利益,帮资金、帮技术、帮项目,发挥优势,各尽所能,表现出可敬的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 省审计厅的帮扶干部三年先后有634人次深入到鸡西杏花煤矿考察立项,确立了“以养羊为主,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商服、饮食、加工业”的总体帮扶思路,使所帮扶的80户特困职工全部脱贫,其中11户已经致富。省委统战部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为22户特困职工启动了养猪、开办广告公司、食杂店、洗衣店、幼儿园、打字社等项目,并帮助具备上项目条件的帮扶对象上岗就业,最后使22户特困职工全部脱贫。 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帮一“中的每名帮扶干部,都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一条爱的洪流、激流。 迈步从头 再创辉煌 望着自家牛羊成群粮食满仓,土地肥美农机齐全,再想想从前窘迫凄苦的日子,王海燕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三年中发生的大变化。 作为一名普通的下岗职工,家住伊春市西林区的王海燕有幸与副区长张新业结成了帮扶对子。得知王海燕是财会专业毕业却阴差阳错地当了工人,而后又遭遇下岗生活窘迫内心失落的情况后,张新业鼓励她要自信、自立、自强,放下知识分子的空架子,脚踏实地干点事,改变生活现状。在张区长的多次劝说和引导下,王海燕最终抛弃了当国家干部的梦想,决心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 王海燕把目标锁定在牛羊养殖项目上。她从专卖羊奶的人家以5元钱每只的低价买回10只羊羔,精心喂养。得知王海燕还想增加养牛项目却苦于缺少资金,张区长帮她从扶贫解困办公室贷款2万元送到她家中,让她扩大养殖规模。后来,王海燕家的牛发展到几十头,羊发展到了100多只,养殖面积不足,正逢林业实行管护经营,张区长又帮助她选了一个面积足够大、草肥水质好的沟塘作为牧场,为了鼓励和方便王海燕发展养殖业,区领导又为她解决了路、桥、电、饲料田等所有问题。 三年过去了,张区长来了多少趟王海燕已经记不住了,区领导帮她做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事却一桩桩全部刻在她的心底。三年帮扶期满时,她家的牛已发展到121头,羊263只,种地700亩,购置了种植上千亩饲料田的全套农机具,库存粮食四五十万斤,固定资产达几十万元。一个集种、养、加工于一体的“海燕牧场”粗具规模。 如今,王燕的身份已由“下岗职工”变成了“致富明星”,她在“一帮一”工程中实现了人生质的飞跃。 俗话说:过年有饺子吃不等于一年有了生计。为了让特困职工们彻底脱贫,帮扶干部们更多地是注重扶技术、扶项目,许多特困职工感慨地说:“以前总说要下岗不失志,可是如果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技术,没有项目,再有志也是空志啊!是‘一帮一’让我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没有‘一帮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佳木斯市“一帮一”致富明星刘呈祥,同许多下岗职工一样,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在第一轮“一帮一”中,市地震局的干部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开起了一个特色饭店,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富裕后的刘呈祥时刻不忘是“一帮一”帮他摆脱了生活的困境,所以始终不忘抓住一切机会帮助有求于他的下岗职工。市纱布厂下岗女工赵凤芹听说他的事迹后,主动上门请教,刘呈祥了解她的情况后把自己多次考察准备创办老年公寓的项目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她,并与她一起跑社区、造房舍、办执照。赵凤芹的启动资金不够,刘呈祥主动把自己准备扩大饭店规模的资金借给她,还四处帮她宣传、招收入住老人,并帮她制订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她。在刘呈祥的无私帮助下,赵凤芹的老年公寓很快走上了正轨,经过几个月的运作后就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赵凤芹逢人便说:“这个公寓的建立和发展,多亏刘呈祥的鼎力相助,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而刘呈祥却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一帮一’帮我走出了困境,我富了,也要用‘一帮一’这个好方法,去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走上自立自强、自谋生计的道路!” “一帮一”,就像一枝爱的接力棒,在龙江大地上无限传递;“一帮一”,更像一粒爱的火种,在龙江大地上燃起奋发向上、致富奔小康的燎原之势。(李华梅 李红茶 尹雪梅)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