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黑龙江少数民族 感受鄂伦春历史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13:13 东北网 | ||||||||
鄂伦春人野炊 鄂伦春人吃手把肉 东北网讯 鄂伦春人是生活在黑龙江大兴安上最古老的少数民族,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资助下,才从山上走下来,实现了居有定所,衣食无忧。也许现在,再了解一下他们定居前的生活状态,看看他们原始的生存方式,你能发现一些逝去的往事,感觉到被凝固的历史。 “撮罗子”与“奥伦”
“撮罗子”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这种房屋是勤劳智慧的鄂伦春人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撮罗子”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 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撮罗子”的顶端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进出的门,“撮罗子”的覆盖物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换成桦树皮。从“撮罗子”的设计看,它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十分适合从事游猎生活的鄂伦春人。只要鄂伦春猎民觉得这里的猎物少了,他们就可以很快地迁移到其他适宜的地方。这种房屋也是他们不断迁居的保证。 和这种房屋相适应的是鄂伦春族的另一种传统建筑“奥伦”。“奥伦”其实是建在树上的仓库。它利用自然生长的树木悬空而建,在那里储藏暂时不用的衣物、用品、食物等。“奥伦”和“撮罗子”相比,“奥伦”是不动的,是供给站;而“撮罗子”就是流动的列车。听鄂伦春人说,“奥伦”往往是鄂伦春人的救命稻草。在过去,当一些饥饿寒冷的人们遇到别人家留下的“奥伦”时,完全可以自己取其中的物品,但是事后要归还。这是粗犷善良的鄂伦春人的自我考验,也是他们在艰苦的生活中为自己、为别人留下的生存机会。 从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鄂伦春人走出白桦林,走下兴安岭,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但是,他们仍然在家里供奉着“昭路布如坎”(马神)、“白纳恰”(山神),他们仍然会用最简单的方法为自己创造出最方便的设施,他们仍然给自己、给别人、给自然留下一条能生存的后路。 “手把肉”与狩猎 俗活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鄂伦春族就是博大的兴安岭养育出来的。绵亘千里的兴安岭上,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桦树、柞树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产品和药材。林中栖息着虎、熊、鹿、狍子、野猪、豹、狐狸、野鸡等珍禽异兽。河里游弋着鲑鱼、鳇鱼等鱼类。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就顽强地生活在大山里这片十分富饶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繁衍至今。仿佛从远古起,他们的一切就传承着一如既往的原始习俗,任何来自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都不能对他们产生些许的雕琢与改变。 鄂伦春人的吃也像他们的住一样简单实惠。“手把肉”就是鄂伦春族最原始的吃法,也是人类远古时候生存方式的保留。 “手把肉”做法十分简单。先把打到的狍子的皮剥掉,掏出内脏,洗干净,再把狍子肉切成几块,放在架起的锅里煮就行了。“手把肉”的特点是不要煮得过熟,只要翻几下捞出来就可以了。 吃的时候要每人发一把腰刀,再给每人一块带骨头的肉,用刀削着吃。这些肉大多不会全熟,都带着血丝的,只要五分熟就好。里面的佐料除盐外也没其他什么。即使是这样,吃时仍会感觉味道十分鲜嫩。吃香喷喷的“手把肉”,当然要配上猎人自己酿制的米酒,边喝边聊。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狩猎工具使鄂伦春人吃上—次“手把肉”变得十分难得。但是,艰苦的生存条件造就了鄂伦春人,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精通骑马射箭技艺,而且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准确地掌握各种野生动物的解剖知识,又创造了依据各种野生动物不同生活习性及特征进行狩猎的方法。比如:堵截、设围、追捕、蹲碱泡、用鹿哨引诱、伪装、下套、埋地箭、设夹子等。正是他们的坚韧不拔才真正保全了自己的民族。 鄂伦春族在漫长的原始狩猎生活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和制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具和手工艺品。在那些心灵手巧的鄂伦春族妇女手里,树皮和兽皮成了最宝贝的东西。 桦树皮是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最最常见的东西。鄂伦春人就是用最简单、最平常的桦树皮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桦树皮碗、桦树皮水桶、桦树皮盆和桦树皮盒,这些精美的桦树皮手工艺制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如今还具有收藏价值。更叫绝的是,鄂伦春人为了适应古代原始狩猎生产及生活需要,创造了很多适宜于在森林中狩猎及运输的交通工具及运输方法。比如:桦树皮船、犴皮船、独木舟、滑雪板、雪橇、拖架等。最典型的是桦树皮船。桦树皮船宽约一米,长约五米,窄而长。桦树皮船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孔洞的桦皮做船底和船帮,全船不用一根铁钉,而是用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这种船可乘二至三人,用单桨划行,划行时声音极小,划着它出猎,有利于接近猎物并捕获。 鄂伦春人以野兽皮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用兽皮的颜色、图案、兽骨做成各种装饰品,加工缝制后制作出了各种精湛的服饰。鄂伦春族男子,在狩猎或平时生活中,多戴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身穿用狍皮制作的皮袍,筒式皮裤,手上戴着用兽骨制作的手镯和用狍子腿皮缝制的手闷子,腰带上挂着狍皮制的烟口袋和猎刀,左侧别着烟袋,脚穿用狍子小腿皮做成的皮靴子,出门多背枪、扎子弹袋,显得英俊威武。鄂伦春妇女喜欢用布把头包上,爱戴野花,穿的上衣用皮子镶边,而且还在袖口和大襟处都绣上绚丽的花纹。冬季穿用狍子皮制作的靴子(皮上有圆形白斑纹)。鄂伦春妇女皮袍装饰最精美的是开衩纹装饰,她们的缝制、花绣和刺绣的手艺是非常精湛的,她们利用各种野生动物不同颜色的皮毛镶嵌出的色泽艳丽、图案优美、制作精良的各种手工艺品,让人叹为观止。 火神与篝火节 鄂伦春族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袪污的作用。将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洁净了。每年春节,初一的早晨都要向火神供祭;拜访亲朋好友,进门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敬火神。 关于鄂伦春族对火神的崇拜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鄂伦春妇女清晨起来做饭,火星蹦到身上,烧坏了她的皮袍,也烫痛了她的皮肉,她一气之下,拔出猎刀就往火里乱扎,直到把火捅灭。一气之下她把家也搬走了。当天晚上,她在新居内想把篝火点燃,却怎么也点不起来,只好去邻居家借火种。半中上遇见一位老人在树下哭泣,一只眼流着泪水,另一只眼流着鲜血。她好奇地问老人怎么了?老人气冲冲地说:“还不是你早晨在火堆里乱扎,把我的这只眼睛给扎坏了。”这们妇女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触犯了火神!”她急忙跪下向火神认罪,请求宽恕。火神说:“念你勤劳,每天喂马、煮饭,就饶恕你了,快回去点火吧。”这位妇女拜谢火神后,回去一点火火苗就呼呼地着了起来。 因为火对于处在原始狩猎生产时代的鄂伦春人来讲尤为珍贵,火不但是煮食取暖的依赖,也是抵御野兽的一种武器。从那以后,鄂伦春人对火神更加敬仰和崇拜,并一代代传下了崇拜“火神”的习惯。 按照鄂伦春族的习俗,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燃篝火,欢歌畅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傍晚,全乡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在山下的河边沙滩上点起一堆堆的篝火。先是向火神祭祀,鄂伦春族的男女老少都要面向篝火磕头祈福;然后,就是鄂伦春人的大聚会了,杀狍子的,烤鱼肉的,煮“手把肉”的,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男女老少围坐在篝火旁边,边吃边喝。夜幕降临,大家酒足饭饱后,就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鄂伦春舞,热情好客的姑娘们跑上前把客人也拉入了她们的歌舞阵容,一时间,掌声、歌声把“篝火节”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孙志江 王锐) 相关专题:振兴中的黑龙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