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地方政府不能从房地产市场牟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10:32 新京报

  新华社3月16日报道,最近江苏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向记者爆出“猛料”:现在不少地方出让土地的收益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卖地越多,政府“手头”越活;价格越高,收益越多。有个城市为了抬高出让土地的价格,特意请他们这家公司来当“托儿”,与外地投标企业竞价。

  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形成非理性繁荣,这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去年是宏观调控年,而房地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但土地交易价格、房屋销售价格、房屋租赁价格仍然比上年上涨10.1%、9.7%和1.4%,个别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竟然上涨20%以上。为此,央行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也是对房地产市场降温发出的信号。

  穷委追源,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密切相关。其一,批租土地的收入,已成为城市市、区两级政府的一大预算外财源。其二,房地产开发已经成为城市GDP增长的主引擎。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官员出政绩的不二法门。其三,一些国有垄断企业也从房地产繁荣中获益匪浅。这些企业从政府手中以低廉价格获取大量优质地块,仅靠转卖土地,就可稳获巨额利润。

  正是基于上述利益关系,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抑制房地产投资,控制房地产价格,但一些地方政府却想尽一切办法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比如,借宏观调控之名,收缩土地供应,人为抬高地价;对于房地产商囤积土地的做法,睁只眼闭只眼,以抬高新地批租价格。这些政策在不断地推高着房价。

  置身此种市场环境,市民自然会形成土地供应越来越少、房价将会继续上涨的预期,据此奋不顾身地入市。

  买房人正在接手房地产繁荣的大部分成本: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增速去年迅速下降,年末贷款余额为0.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3%;而消费者购房贷款增速却高出一倍,达35.15%,年末贷款余额为1.6万亿元,也多出一倍。如果出现风险,消费者将承担大头。

  而政府和房地产商又正好可以将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责任推给买房人。然而,目前,土地、信贷、房地产开发主体均由政府控制或主导。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上,供给和需求都受非市场因素控制,而具有非理性色彩。消费者的需求是基于政府收紧土地供应、房价将会不断上涨的预期才形成的。

  一个繁荣的市场完全有可能被非市场的因素启动,它一旦被启动,也完全可以按照市场的机制运转。在这样的环境里,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决策都是理性的,但这个市场从结构上就注定了是非理性的。有人以需求过旺来解释房价飞涨,实际上,杭州不是汴州,目前的房地产需求中,有越来越大的部分是以预期政府维持和抬高价格为基础的。比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投机性需求。

  任何一轮由非市场因素启动的非理性的市场繁荣,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中央政府已清醒地意识到了其中蕴涵的风险。在对待房地产非理性繁荣问题上,中央政府的立场与城市政府有微妙差异。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净收益者;但繁荣如果变成萧条,风险却将落在主要由国有银行构成的整个金融体系上。截至2004年年末,商业性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38万亿元,占到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3.4%.在一些城市,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0%,房地产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整个经济面临的冲击将是不可承受的。

  从长远来看,防止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需政府收回有形之手。城市政府的主要目标应是居者有其屋,而不应成为一个利益主体,不应与民争利,也不应以土地谋财政之利。城市政府应更为公平地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平衡拆迁户与被征地农民、房地产开发商及买房人三方的权利和利益。为此,需要从制度上切断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从城市拆迁、从土地批租、从商品房开发中获得不正当财政收入和经营性利润的渠道。这将涉及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城市财政改革,甚至更大范围的改革。这些改革不完成,城市房地产市场就始终面临着非理性繁荣的制度性动力。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