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专题 > 正文

中国财经报道:2004财政纪事-财为民所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7:30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节目《2004财政纪事-财为民所理》,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欢迎收看中国财经报道。去年我们推出了《财为民所理——2003中国财政纪事》,用电视的手法,解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财经方针政策,纪录我国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向和重要政策措施,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推出三集特别节目《财为民所理——2004中国财
政纪事》。请看第一集《宏观调控 张弛有道》。以下为节目内容。

  究竟是小河有水大河满,还是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命题。关于这个命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定论,但所有的人都相信,只有小河、大河都有水,才能汇聚成江河,奔流入大海。

  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聚细流、调水位,使得成都平原既免受洪涝之灾,又得千秋万代灌溉之利,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我们赞叹都江堰伟大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国的公共财政和这项利及千秋的工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既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让每一位国民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这正是财为民所理的真谛所在。

  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43%,特别是钢铁、水泥投资2003年分别增长92.6%和121.9%,2004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钢铁、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能源告急,消费指数增幅逼近警戒线,中国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经济过热对于发展改革是不利的,第二呢对于如果出现了过热那么有短期的处置和长期处置的问题,短期的处置你有一些宏观政策,宏观政策是一种短期调控,让它软着陆,但是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推进改革。”

  面对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问题,为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和通货膨胀,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2004年,财政部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导向,与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从国债发行的数量和投向的改变,就可以看出他们调控的思路和手法。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2004年国债安排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数量的变化,我们把发行的长期国债,长期建设国债从2003年的1400亿元减到了2004年的11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这是数量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质的变化,就是说我们国债,长期国债一开始是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那么从2004年开始,我们主要转向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压缩长期国债的发行量,在国债项目资金安排上,对涉及过热的行业该压则压,对一般性项目的资金安排上宜缓则缓,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而中国经济只是局部过热,还有许多领域,仍然投入不足,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大投入,才能使得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平稳发展。尤其是农村水利、教育、公共卫生急需加强。2004年,国家对这些项目不但没有减少投入,而是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债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的投入就达380亿元,广义用于三农达670亿元,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长期建设国债项目资金份额的比例,都较以前年度有所增长。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胡静林:“把国债资金主要用在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块的投入大概是229个亿,那么绝大部分都用在农村的“六小工程”上面;第二块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这块是110个亿,那么主要用于这个西部的“普九”义务教育以及农村公共卫生设施;第三块就是用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方面,这块用了194个亿,主要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第四块就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这块大概是113个亿,那么主要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用在这个煤矿塌陷区的治理以及煤炭安全生产方面。最后一块就是一些重大的骨干项目,基础设施,这块大概349个亿。”

  不是简单地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而是通过改变资金的投向等一系列市场手段,来调节和引导整个社会的投资方向,这标志着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掌控宏观方向的能力游刃有余。

  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到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以至于2004年全年固定投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下降。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没有财政政策所做出的调整,没有财政政策所做出的相机抉择式的贡献,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在2004年的初步实现是难以想象的。”

  主持人:2004年年初,促使决定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产量连续下降。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经济运行就会起“波澜”。如何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一年下来,我国的广大农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继续关注《2004 中国财政纪事》。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