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10:58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刘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掀起一场规模宏大、波及甚广的乡村建设运动,当时全国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多达数百个。组织者希望中国可以在乡村现代化中崛起,只是后来日寇入侵,使这次探索最终沦为一场残梦。

  今天,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正行驶在一条高速发展之路上,但占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村却越来越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潜藏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国13亿
人口中,有近9亿农民,其中大约1.2亿农民涌入城市打工。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将可能达到16亿,即使50%实现城市化,仍然会有8亿农业人口。

  毫无疑问,实现农村的小康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单纯依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并不能完成这一目标。“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认为,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工业化的扩张速度,进行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正在中国广大农村悄然兴起,他们就是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者。他们力图通过对农民本身的改变,激发其自主、自立的精神,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农村。他们的口号是“扶贫先扶志”。

  由温铁军任院长的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目标就是专门培养建设新乡村的人才,同样由温铁军牵头成立的“梁漱溟乡建中心”,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已经有了20多个实验点。

  此外,香港乐施会在云南农村开展了扶贫项目;安徽阜阳的杨云标、湖北宜昌的吕邦列等开始带领村民进行自主意识的培养;山东沂南的博士研究生曹继华回到村里创办了“小河图书馆”;各高校大学生成立了农民促进会……所有的一切,都正在成为新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知识分子在新一轮的乡村建设中起到了“酵母”的作用。用温铁军的话说,农民没有话语的建构权,也没有使其话语成为主流话语的政治能力,因此才需要知识分子的广泛参与。

  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赞赏,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2004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给支农大学生的回信中表示:“你们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你们把这项光荣而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

  杨云标 让改变从参与开始

  -实习记者 王娜 发自安徽阜阳 自从1978年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偷偷按下手印开“包产到户”先河以来,安徽省的农村发展一直为外界所瞩目。如今,一股新乡村建设的潮流正在这里进行,推动这一潮流的是年轻的农民杨云标,他现在的身份是阜阳市三合镇南塘村村委副主任。

  南塘村位于三合镇西3公里处,距离阜阳市区也只有20多公里。杨云标的家在村西南,三间瓦房是父母为他娶媳妇很早就备下的,家里余下的财产分别是1头母猪、3只流浪狗和一个不足20平米的菜园。

  院子东侧柴房的外墙是他自办的黑板报,西边是用栅栏围着的一小块空地,春天会种点蔬菜。栅栏上挂着两块并排的木板,上面写着:“小花对您微笑,这世界多么美好,亲爱的朋友,请您不要打扰”。房前的石柱上用蓝色和白色粉笔写着10个醒目的大字: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

  以文艺促进发展

  2005年1月16日,周六。杨云标一手创建的南塘村文艺演出队正在村小学的操场上排练,村委会下周要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共同举办“农民文化周”。

  近百名男女老少聚集在操场上,大家随着锣鼓激情地跳着,并不断变换着队形。每次中场休息时,会有一位村民站出来单独为大家表演一段。

  “我们用文艺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在公共空间里去享受公共生活,从自娱自乐到形成合作文化。”杨云标说。

  排练结束后,大家又聚集到了自己的“公共空间”——村委会的一间大活动室。这间大约30多平米的屋子是村民活动的“根据地”。杨云标站在屋子中间,总结了排练情况并布置近期活动安排,之后村民们就唱开了:“阜阳村哎,打起鼓敲起锣,村民唱新歌,三个代表进农村,山笑水笑人欢乐……”

  齐唱过后是独唱,每个村民都是张嘴就唱,有人记不住词儿了,大家就帮着把独唱变成了合唱。这种“以文艺促进参与,以参与促进合作,以合作促进互助,以互助促进发展”的思路,是杨云标几次到北京与专家商谈的结果。他用6年时间培育了村民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使南塘村的公共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

  大学毕业回乡维权

  1998年,25岁的杨云标从西安政法学院毕业,为了潜心复习准备参加全国律师资格考试,他回到了阔别3年的家乡。

  令杨云标没想到的是,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村民向他反应村里的问题:村干部贪污腐败,找种种借口罚款、收提留,对交不出钱的,不是牵牛收粮,就是逼他们去借高利贷,甚至把村民关起来打。村民们想让学法律的杨云标给想想办法。

  杨云标就这样走上了上访维权的路。他曾给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信访局写过信,曾带着按有300多人红手印的材料去中纪委信访室等地上访,还曾站在天安门广场打出“安徽农民告官”的牌子。

  2000年10月,安徽省委督察室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始调查南塘村的账目,最后,村支书、村主任和文书被查明共挪用贪污公款7万多元。第二年4月,南塘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维权积极分子唐殿林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杨云标被选为副主任兼村会计。

  “集体维权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群体的诉求很难被轻视和忽略。”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杨云标于2001年3月组织成立“农民维权协会”,依照宪法等法律起草了《农民维权协会章程》,提出“理性维权、文化启蒙、科学致富”三大原则,倡导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现在农村文化是精英定义的文化,我们需要培养农民自己的文化。而合作可以让农民以整体的方式为自己的利益说话。”杨云标告诉农民,与其让别人同情我们的生活,不如让别人羡慕我们的新生活。

  “改变从参与开始”

  “以前我们主要是在对抗性地维权,现在则更多是在从事建设性工作。”2004年11月,杨云标做了一件大胆而有意义的事情,开办“新乡村建设人才学习班”,为村民直接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

  学习班把全体学员分成四个小组:打气组,负责带领学员活跃课堂气氛;卫生组,负责打扫卫生;纪律组,负责考勤;生活组,负责打水、发放学习用品。以“互惠互助”为原则,要求每位学员必须参加一个。

  为期一周的学习班讨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选举?农村最需要什么?合作社的运行规则是什么?妇女和男子平等吗?

  在“农村最需要什么”的讨论中,村民们的发言最为热烈。有的村民说农村缺钱,有的说缺好的带头人。杨云标引导大家:为什么缺好的带头人呢?是因为我们的自信心不足,依赖心理重。最后他总结,农村最缺的应该是民主,缺公民意识。课程结束前,大家齐念:“我要做公民,不做老好人。”

  杨云标说,学习班效果非常好,村民在小集体中享受到了尊严和快乐,也会把这些意识带到整个村级文化的建设中去。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认为,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够将农民组织起来,都有维护农民权利的作用。

  跟那些从外面推动乡村建设的专家不同,杨云标没有任何支援,只能依靠内在的力量。作为村委副主任,每月不足200元的工资是他惟一的生活来源。举办一期“新乡村建设人才学习班”需要2000块钱左右,因为没有经费,把学习班向全镇推广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记者在南塘村每次见到杨云标,他穿的都是那件已经洗得泛白的粉色衬衫和蓝色牛仔裤。为了能够自由和有尊严地微笑,他坚持让自己穿得干净而体面。

  曹继华 让图书馆遍布城乡

  -本报记者 刘辉 山东沂南县的西北角有个湖头镇,湖头镇的西北角有个曹家小河村,小河村的西北角有个小河图书馆。

  图书馆门口挂的牌子上写着“益民图书室”,管理员曹向荣告诉《时代人物周报》,这个图书室是二哥曹继华办的,外面的牌子是镇政府去年送的,图书馆原名是小河图书馆。图书馆共有三间屋子,是大哥为儿子将来结婚准备的,现在用不上,就借给他办图书馆了。

  图书馆的墙上挂着《沂南县湖头镇小河图书馆章程》,其中第三条写着:“本单位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服务农村群众,繁荣农村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推广农业科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免费的图书馆

  小河图书馆在沂南县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单位性质是“申请人个人自愿举办,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公益性机构”,村民读者完全免费,借书证也是免费发放。

  曹继华称,最初创办的时候,曾规定每个借书证需交押金50元,工本费2元,“但根本推行不下去”,最后不得不放弃。“即使是押金,对农民及其子女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孩子因为押金而不能借书、不敢借书。”

  即使一切费用全免,村里人对曹继华和他的图书馆还是褒贬不一。许多人从图书馆里获益匪浅,就念着他的好,比如,村民牛庆元就给图书馆送了两把扫帚。

  村里有的人则觉得曹继华有点“怪”:34岁了还没有结婚,一个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不在城里好好找份工作,回家搞这么一个没有前途的图书馆。

  弟弟曹向荣说,他比二哥小两岁,孩子已经7岁了,70岁的老父亲一直念叨的就是二哥的婚事。老人对这个二儿子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二儿子有出息,念到了博士生(后来没有参加学位答辩),是家里学历最高的,恨的是他不听自己劝到城里找份工作,而是回到村里搞什么图书馆。

  出身农民家庭的曹继华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在读大学期间,他曾利用寒假在家乡开办义务辅导班,多次参加科技下乡活动。2003年秋,曹继华从学校把自己的藏书和同学的赠书寄回家,“光邮费就花了1000多元”。也是在那时,他产生了在村里开图书馆的想法。

  曹向荣是村里的兽医,他说自己的技术就是从二哥寄回家的书上学会的。但他不同意二哥在村里当图书管理员,“图书馆不需要一个硕士,我就能管好。”二哥有时出门,他就来照看图书馆,只是开馆的时间就不稳定了,“农忙的时候就干脆不开馆”。

  书寄回家后,曹继华说服父亲把书摆出来,并赶集宣传。用自行车驮了一袋子书到集市上摆摊,有人来买的时候,他就说,这书不卖,然后介绍自己的免费图书馆。

  发展之梦

  2003年9月,曹继华去了海口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工作。这期间,“他一直打电话问图书馆的情况,”曹向荣说,去年1月22日小河图书馆正式开放后,曹继华问得更详细了,包括图书册数、借出情况等等。

  去年5月,曹继华终于在海口坐不住了,他辞职回家打算全力经营小河图书馆。考虑到具体情况,他专门设立了老人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但由于儿童太闹,老人总有唠不完的嗑,影响他人,最终取消。

  刚开始的时候,图书馆没有书架,读者找书时很不方便,对书的磨损也较严重,县里的文化扶贫委员会听说后,就送来了10个书架,“图书馆里都摆不下”。

  截止2004年12月31日,小河图书馆的藏书已经达到4277册,其中,2858册为社会各界所捐,读者群覆盖曹家小河村周围51个村庄。

  小河图书馆门前是一条沙子路,向西3公里可以到达羊临路,距离刘家岭村、杜家洼村很近。两个村的村民赶集,学生上学一般都会经过这里。

  邻村有个小伙子没考上大学,结婚后,自己在家里养兔子,遇到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就会过来查查资料。英山官庄村曾有个小读者来图书馆查《本草纲目》,想从中找到治疗父亲肾结石的方法。提起这些,曹继华多少感到一些安慰。

  曹继华的设想很宏大,他想号召建立乡村图书馆发展促进会,让乡村图书馆遍布中国农村。“人是建设的主体,而人的素质高低就决定了各种建设的质量高低。”曹继华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如果我们有10万个乡村图书馆,就足可以覆盖中华大地几乎每一个角落。”由于建设乡村图书馆需要的成本很低,“每个乡村图书馆国家只要投入1万元就可以办的很好。”曹继华设想的是走政府投资加民间捐助的路子,“成立中国乡村图书馆发展促进会可以整合全国的社会书刊资源,可以更有组织地募集和分配书刊资源,降低募捐成本和运输成本,并优化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布局。”

  一切听起来都很美好,但许多人认为曹继华太理想化了,仅资金一项就难以保证。曹向荣还不知道哥哥开的小河图书馆有自己的银行账号,因为很难见到社会捐助,那个帐号几乎就没被使用过。

  曹继华在家里上网的费用还是弟弟代缴的。他曾想过在图书馆里开个小商店卖点文具之类的东西,以筹措发展资金,但到现在还没实践。因为,那样会让图书馆看起来很乱。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