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驻沪总领事夫人马依娜描绘的上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1:06 《小康》杂志 | ||||||||
距离去年9月份在上海新天地的“上海作品”个人画展谢幕还不到半年,马依娜又将举办她的第二次个人画展。也许是第一次画展出人意料的成功,给予了这位外交官夫人旺盛的创作热情。 起先,媒体对于这位以色列驻沪总领事夫人的艺术才能仅仅是报以一种友好的态度,更多的是猜测和猎奇,然而很快就被她这种独一无二的奇特风格吸引。这样的情形就像很
应该说,马依娜的艺术天赋来自家族的传承,她的父亲是耶路撒冷当地一位著名的园艺师,姑姑更是以色列较为著名的画家。中学时,马依娜即对绘画流露出与众不同的兴趣。服完兵役以后,马依娜进入大学学习图形设计,后来又在台北美术博物馆学习了中国书法与国画,但是她很快就厌倦了这种千篇一律的授习方法,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在众多的绘画大师中,马依娜惟独钟情于达利和毕加索,可见她天生不喜欢受约束的性格,她的作品同样难以用一种既定的艺术风格去归纳。 马依娜在作品中运用了体现新旧中国的红色和金色,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背景上呈现出清晰的指纹状图案,仿佛是一些与生命有关的神秘符号。马依娜介绍说,这是她自己用手指直接在画布上画成的,当手指作画时,可以感觉自己同作品之间更为直接的交流,似乎可以感受到跳跃在画布上的丝丝灵感。这是马依娜自己的解释,也许,这些指纹是马依娜潜意识中流露出来的对于生命的追问。身为一名以色列人,犹太民族历经千年的苦难,深深印在每一位国民的血液中,从某种角度上说,以色列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关注“生命”、“存在”与“此在”的意义。 由于以色列身处中东政治旋涡的中心,特殊的政治氛围让每一个以色列人都高度警惕,任何人进入以色列驻沪总领馆的大门前,都必须经过一系列极为严格的检查。马依娜自然也无法避免对于政治的高度敏感,虽然身在中国,她每天依然通过报纸和英特网关注着中东局势。今年是马依娜在上海的最后一年,丈夫即将离任,她和三个孩子也将随同丈夫返回以色列。欢欣之余,也难免让她有一些忧伤。毕竟长期以来,上海这座城市是她艺术创作的源泉。马依娜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着她心目中这座纷繁多变的都市,用变幻多端的色彩与线条诠释着她眼中的“丰富”。 “上海是一座丰富的城市。” 马依娜说,“既有极具现代化的一面,也有贫穷落后的地方;有新的、有旧的;不同的颜色相映交汇。”这一切,都体现在她的画中。于是,马依娜把此次画展的名字定为:上海激情。马依娜在距离住处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画室,将她在上海方方面面的感受,包括期间家庭的变故、亲人的过世,悲伤的震动以及快乐的体验,都从她的画笔下奔涌而出。 除了画画,马依娜还坚持在以色列驻沪领馆工作,陪同丈夫出席各种宴会,在家中照顾三个孩子。两年前,马依娜还担任着驻沪外交官配偶俱乐部的副主席,这个纯民间的“外交官夫人俱乐部”,每周都会有一次早餐或晚餐聚会。 2002年,马依娜联合25个国家的领馆组织了一场大型义卖活动,筹集了8万美金,这笔善款最终全部捐献给了安徽的贫困儿童。马依娜亲自来到安徽一座小小的聋哑学校,眼前的景象,让这位外交官夫人大为震动。这是一座只有16名学生的小学,屋舍简陋、床铺凌乱,丧失语言交流能力的孩子们只能用期盼的眼睛看着她。马依娜帮助学校购买了新的教具和家具,然后把剩下的善款捐献给了上海浦东儿童医疗中心,以此设立了一项专为安徽贫困儿童来上海看病的医疗基金。 和她所有在上海留下的画作相比,这是让马依娜自认为在上海的四年中,最具意义的一项创作。 筑人/文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 ||||||||